近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脊柱外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觀察慢性頸脊髓壓迫症大鼠模型髓內基膜(basement membrane,BM)、基膜與星形細胞接觸麵(basement membrane-astrocyte contacts,BM-AC)的超微結構變化,並探討其與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達的相關性。研究指出,慢性頸脊髓壓迫性損傷後早期髓內BM降解、BMAC分離,後期部分修複。MMP-9可能通過降解BM及BM-AC影響脊髓壓迫後血脊髓屏障的完整性。該文發表在2016年第02期《中國脊柱脊髓雜誌》上。
72隻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n=36)和實驗組(n=36),對照組僅切除C5左側椎板;實驗組在切除C5左側椎板後將吸水可膨脹聚氨酯薄板置入C6水平左側椎板下硬膜外,建立慢性頸脊髓壓迫模型,應用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評分評價大鼠脊髓神經功能,並分別於造模後1d、14d、21d、28d、42d、70d取C5~C6段脊髓組織製備標本,用HE染色觀察脊髓形態學變化、用MMP-9免疫組化染色檢測脊髓MMP-9表達量,用透射電鏡觀察脊髓BM及BM-AC的變化。
結果顯示, 對照組各時間點間BBB評分和實驗組造模後1d的BBB評分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組造模後14d~70d的5個時間點BBB評分均顯著性低於同時間點對照組(P<0.05)。HE染色顯示對照組各時間點及實驗組造模後1d的脊髓未見受壓,脊髓形態結構正常;實驗組造模後1d可見脊髓白質區輕度水腫;造模後14d脊髓受壓變形,灰質區血管增生,灰質、白質水腫,神經元細胞核碎裂;造模後21d和28d損傷逐漸加重;造模後42d脊髓水腫減輕,髓內空泡化,前角大運動神經元數目減少、胞漿稀少、胞核萎縮,突觸減少,神經纖維稀疏,髓鞘層變薄;造模後70d仍見白質區水腫、神經元細胞核碎裂,灶性膠質細胞增生等退行性變,神經元數目增多。MMP-9免疫組化顯示對照組各時間點及實驗組造模後1d、70d脊髓MMP-9均呈弱表達,實驗組造模後14d呈較強表達,21d呈強表達,28d呈較強表達,42d呈中度表達。對照組各時間點及實驗組壓迫後1d的BM電子密度及BM-AC均正常,實驗組造模後14d~28d BM電子密度、BM-AC比率與對照組比較顯著性降低(P<0.05);實驗組造模後42d、70d兩者較前升高(P<0.05),但仍顯著低於對照組水平(P<0.05)。MMP-9表達與BM電子密度及BM-AC變化呈負相關,相關係數分別為-0.892(P<0.001)和-0.664(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