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前路內固定融合治療外傷性下頸椎損傷術後鄰近節段矢狀麵角度丟失的相關因素分析

作者:楊俊嶺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6-04-25

  近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脊柱外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探討外傷性下頸椎行頸前路融合內固定(anterior cervical fusion,ACF)術後鄰近節段矢狀麵角度丟失的相關因素。研究指出,ACF術後局部角度丟失有一定發生率,年齡、MRI上非手術節段椎間盤信號異常及不伴椎間韌帶複合體損傷的單側非移位型關節突骨折是ACF術後後凸畸形發生的危險因素,以上鄰近節段角度丟失為主。該文發表在2016年第02期《中國脊柱脊髓雜誌》上。

  回顧性分析396例行ACF治療的下頸椎外傷患者,記錄患者年齡、性別、隨訪時間、手術方式、入院及末次隨訪ASIA評分(ASIA分級A~E級分別記為1~5分),在頸椎側位X線上測量上區域角、下區域角、局部後凸角、融合節段角度、鄰近椎體及椎間隙角度等相關參數,回顧所有患者術前MRI、CT,明確鄰近節段損傷情況,所有患者局部後凸角術後角度丟失大於5°歸為A組(術後鄰近節段角度丟失組,23例),術後鄰近節段角度無丟失為B組(373例),並通過T檢驗、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對以上相關因素行兩組間對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ACF術後鄰近節段角度丟失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鄰近節段椎間隙、椎體及融合節段角度在局部後凸角、上區域角、下區域角中所占比例,明確ACF術後鄰近節段角度丟失的主要部位。

  結果顯示, ACF術後鄰近節段角度丟失發生率為5.81%(23/396),A、B組年齡分別為48.26±8.61歲、31.04±6.17歲,入院時ASIA評分兩組分別為3.5±0.8、3.7±1.0,差異均有顯著性(P=0.021,P=0.045)。手術方式、性別、隨訪時間、末次隨訪ASIA評分在A組和B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患者術前CT、MRI上顯示非手術節段MRI椎間盤信號異常(A組3/23,B組13/373)、不伴椎間韌帶複合體損傷的單側非移位型關節突骨折(A組2/23,B組0/373)有顯著性差異(P<0.001,P=0.003)。多變量回歸分析顯示年齡、MRI上非手術節段椎間盤信號異常、不伴椎間韌帶複合體損傷的單側非移位型關節突骨折是ACF術後鄰近節段矢狀麵角度丟失的危險因素(P分別為0.031、0.006、0.002),入院時ASIA評分與ACF術後鄰近節段後凸畸形發生無相關性(P=0.301)。上鄰近第1椎間隙角度丟失在局部後凸角、上區域角、下區域角角度丟失中分別為78.07%、85.00%、90.19%,上鄰近第1椎間隙角度丟失是鄰近節段角度丟失的主要成分。

   相關鏈接:http://me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jzjszz

關鍵字:頸前路融合術,,角度丟失,,椎間盤,,關節突骨折,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