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省骨科研究院脊柱外科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觀察應用自鎖式融合器行前路頸椎融合術(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後矢狀位影像學參數的變化。研究指出,應用兩種自鎖式融合器行雙節段ACDF均可恢複手術節段椎間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頸椎曲度,ROI-C融合器較MC+融合器對維持術後手術節段角度及頸椎前凸更具優勢。ACDF術後頸椎曲度的丟失可能引起胸椎矢狀位影像學參數的變化。該文發表在2016年第02期《中國脊柱脊髓雜誌》上。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雙節段頸椎病患者,其中應用MC+融合器(單錨定組)78例,ROI-C融合器(雙錨定組)82例。測量術前、術後3d、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頸椎側位X線片的影像學參數,包括手術節段椎間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間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狀位軸向距離(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傾斜角(T1 slope,T1S),並應用Erk五度分級法評價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的植骨融合情況。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時間點影像學參數間的相關性;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同時間點兩組間各影像學參數的差異;使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別對兩組組內不同時間點時各參數進行對比;兩組間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的融合等級對比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兩組組內融合等級對比運用Wilcoxon符號秩檢驗。
結果顯示, 術後隨訪13.42±6.01個月(6~31個月)。術前、術後3d、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AOS與C2-C7角、C2-C7角與T1S、AOS與T1S、T1S與C2-C7 SVA均呈正相關(P<0.01),C2-C7SVA與AOS、C2-C7角均無顯著相關性(P>0.01)。術後3d、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兩組HOS、AOS、C2-C7角及T1S較術前均有增加(P<0.05),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雙錨定組AOS、C2-C7角及T1S均高於單錨定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術後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融合等級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融合等級較術後3個月時下降(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