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婦女再生育子代健康風險高

作者:範建霞,黃荷鳳 來源: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日期:15-11-09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單獨二孩”政策,這意味著近30 年的計劃生育國策發生了重大調整。高齡孕婦將伴隨這一政策的實施逐漸增加。高齡孕婦是指孕婦分娩時年齡≥35 周歲。由於女性35 周歲後生育能力呈下降趨勢,易受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幹擾,多種危險因素長期聯合作用使其生育子代所麵臨的風險較年輕孕婦增加。

        高齡孕婦是指孕婦分娩時年齡≥35 周歲。由於女性35 周歲後生育能力呈下降趨勢,易受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幹擾,多種危險因素長期聯合作用使其生育子代所麵臨的風險較年輕孕婦增加。因此,對高齡孕婦這一特殊人群的孕前及孕期保健應給予特殊關注,對於減少出生缺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生殖係統不斷衰老,35歲以後子宮和卵巢等器官功能均顯著下降,卵母細胞內DNA 受損不斷累積,使卵母細胞質量不斷下降,卵巢儲備功能也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此外,機體對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反應能力及胚胎著床率和妊娠率也降低[1]。子宮內膜對受精卵的容受度主要受子宮內膜厚度、血流、激素水平、組織結構的影響,與內膜發育是否同步相關聯。隨著女性年齡增長,子宮內膜膠原含量增加,雌孕激素受體減少,子宮內膜發生蛻膜化的容積及子宮血流量減少等,均影響子宮內膜對受精卵的容受度[2]。目前也有假說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卵細胞中線粒體呼吸功能進行性下降,導致卵細胞氧供不足,能量缺乏,最終形成不良受精卵及胚胎。由於線粒體遺傳為母係遺傳,子代線粒體基因完全來源於母親,高齡孕婦子代繼承母親受損線粒體,從而對子代健康產生終生影響[3]。因此,高齡孕婦再生育子代合並胎兒發育異常、出生缺陷及出生後罹患疾病的風險增加。

        1 圍產兒並發症 1. 1 早產

        研究表明,孕婦高齡與早產的發生密切相關。法國對1981 ~ 1995 年高齡孕婦進行高齡與早產相關性大樣本分析,研究表明孕婦30 ~ 34 歲、35 ~ 39歲和≥40 歲的胎兒早產風險分別為4. 5%,5. 6%和6. 8%[4]。國內Liu Xiaoli 等[5]對多中心共110 450名產婦進行回顧性研究,發現35 ~ 39 歲和≥40 歲年齡組與25 ~ 29 歲年齡組相比,發生早產( OR,1. 8vs. 2. 4) 的風險明顯增加。大量研究均支持孕婦年齡與早產呈正相關的結論[6 - 7]。此外,在排除多種混雜因素後,發現孕婦高齡仍是導致早產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孕婦高齡增加早產發生風險的機製目前尚未見報道。

        1. 2 圍產兒死亡

        Laopaiboon M 等[8]對泰國276 291 名產婦回顧性分析顯示,孕婦高齡顯著增加胎兒宮內死亡及圍產兒死產率。也有研究顯示,孕婦年齡> 35 歲胎兒宮內死亡的發生概率顯著提高( RR,1. 20 ~4. 53)[9],具體機製同樣不明。當去除妊娠相關並發症所致胎死宮內風險後,孕婦高齡仍是導致胎兒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1. 3 胎兒生長受限

        研究顯示,孕婦高齡增加胎兒生長受限的發生率。一項對110 450 名產婦的回顧性研究顯示,35~ 39 歲和≥40 歲年齡組與25 ~ 29 歲年齡組相比,發生胎兒生長受限的OR 值分別為1. 6 和2. 3[5]。Odibo AO 等[10]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孕婦年齡與胎兒生長受限的發生呈正相關。孕婦年齡> 35 歲與> 40 歲是發生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他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6],相關機製迄今尚不清楚。當孕婦並發妊娠期糖尿病時,因胎兒體質量隨母親血糖水平呈“U”型曲線,血糖水平過高也可發生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當去除此類混雜因素後,孕婦高齡與胎兒生長受限仍存在顯著關聯。

        2 子代精神障礙、認知神經障礙、智商及食欲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高齡父母的子代易患精神分裂症[11-13]、雙向障礙[14]、自閉症[15]和強迫症[16]。其中國內一項研究表明,與25 ~ 29 歲父母的子代相比,30 ~ 34 歲和≥35 歲父母子代精神分裂症和強迫症的發生風險分別是其2. 660 倍和10. 183 倍[16]。一些假設認為,父母高齡可能通過多基因遺傳、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圍生期並發症及孕婦精神等因素增加子代自閉症的發生風險[17]。

        Gillberg C 等[18]研究顯示,高齡孕婦子代認知神經障礙較年輕孕婦發生率高。此外,瑞典一項涉及565 433 人的大樣本研究顯示,母親年齡與子代智商有關,年齡40 ~ 44 歲孕婦子代智商較年齡25~29 歲孕婦子代智商低0. 07 個標準差。Racine SE等[19]對父母高齡與子代食欲( 厭食症和食欲亢進)是否存在相關性進行研究,以1 722 名8 ~ 17 歲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除去多種混雜因素後,發現父母高齡的確與子代食欲紊亂相關,而環境因素且非遺傳因素是造成兩者相關的主要因素。

        3 胎兒染色體數目異常

        母親高齡是導致胚胎/胎兒發生染色體數目異常較為明確的危險因素,其中以21、18、13 三體為主。導致染色體分離異常的具體機製至今尚未明確,但母源性減數分裂不分離占90% 以上。隨著孕婦年齡增加,第1 次減數分裂時間延長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形成染色體數目異常卵子,進而形成染色體數目異常受精卵的概率也隨之增加。也有研究發現,紡錘體聚合檢驗點被磨損、端粒長度磨損及卵巢內卵母細胞甲基化異常等均可能與染色體不分離有關[20 - 22]。

        隨著“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高齡孕婦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對染色體疾病診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羊水穿刺染色體核型分析仍被確定為診斷染色體數目異常最可靠的方法。但因該方法為侵入性操作,並可增加孕婦流產或宮內感染的發生風險,故該操作較難被廣泛接受。為了探究何種方法對篩查21 三體綜合征更為有效,國內有研究對5 404名高齡孕婦進行妊娠中期唐氏篩查,發現血清學篩查組( n = 2 107) 與羊水穿刺組( n = 3 297) 唐氏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並發現孕婦對羊水穿刺法的選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23]。血清學篩查有助於發現高危人群,在此基礎上,妊娠早中期血清學篩查結果結合妊娠早期超聲測量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可使胎兒染色體異常檢出率> 90%,從而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產前診斷。胎兒外周血無創DNA 檢測具有時間窗口寬、檢出率高及假陽性低的特點,但因檢測費用高且對技術要求較高目前尚未得到廣泛接受。因此,產前染色體篩查方法的選擇仍應遵循個體化方案,在尊重孕婦意願的基礎上盡可能提供最佳方式,提高染色體篩查的準確性。總之,“單獨二孩”政策的開放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在計劃生育政策上的又一重大舉措。對未來即將麵臨的高齡孕婦所占比例的提高,產科工作者要正確評估風險,積極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對這一特殊人群提高關注度,完善孕產婦管理,做好相應防範措施,是當今產科醫療隊伍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略】

關鍵字:高齡婦女,再生育,子代健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