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家“十一五”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行業基金等資助,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朱蘭教授、郎景和院士等開展的盆底解剖臨床應用研究,根據中國女性盆底支持結構的解剖學特點和生物力學性能,創立了協和式全盆底重建手術和坐骨棘盤膜固定手術,更好地保障了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手術有效性和安全性,該研究得到國際認可並獲多項獎勵。
盆底重建手術多由穿刺針或縫合器穿過盆底結構完成,但由於穿刺針或縫合器進入人體後有一段無法直視,致手術操作出現“盲區”,嚴重影響手術安全性。婦產科朱蘭教授和郎景和院士從2004年起開展盆底臨床應用解剖學研究,得出中國女性盆底支持結構的解剖特點和重要血管神經與穿刺和縫合點的距離,在此基礎上提出手術操作的安全性建議,如穿刺前恥骨後水墊注射可減少膀胱損傷風險、坐骨棘上緣為絕對的危險區域等。協和醫院據此完成的恥骨後和經閉孔的抗尿失禁手術千餘例,未發生一例膀胱損傷,恥骨後血腫僅0.4%,手術安全性得到大幅提高。而國際文獻薈萃分析膀胱損傷為3%~8.9%、恥骨後血腫1.9%~4%。
協和婦產科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係合作研製盆底在體拉伸測量係統,完成了女性盆底重要支持結構在體生物力學性能的測定。通過測定發現坐骨棘表麵無重要血管神經,肌肉筋膜組織較厚、牢固有力,且坐骨棘及坐骨大切跡都是骨性標誌,易觸摸縫合。提出將坐骨棘筋膜可作為新的盆底重建固定點,從而創立了坐骨棘筋膜固定手術方法。該手術方法與經典術式骶棘韌帶縫合術療效相似,一年以上治愈率高達94%,同時無醫療耗材費用支出。
研究組根據上述兩項研究成果並結合亞洲女性骨盆小的特點,為年長及脫垂嚴重的患者創立協和式全盆底重建手術。該手術采用了自製可重複使用的盆底韌帶縫合針和自行修剪完成的網片兩種主要手術器械,使手術費用直降3/4,在降低手術費用的同時也保證了與國外相似手術的成功率,因而被稱為“全盆底手術”。以上研究結論得到國際婦科泌尿協會前主席Peter L.Dwyer的充分肯定,發表在國際婦科泌尿權威雜誌上,並被推薦在亞太區域會議做專題報告。協和經驗還在行業基金支持下推廣到全國數十家醫院,為國家節省的醫療費用達數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