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婦科的臨床工作中,常常遇到因閉經而就診的患者。根據既往有無月經來潮,閉經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兩類。原發性閉經(primary amenorrhea)是指年滿16歲、第二性征已發育、月經仍未來潮,或年齡超過14歲、第二性征未發育者。由於近年月經初潮年齡提前,國外有建議上述年齡均可提前2年。繼發性閉經(secondary amenorrhea)是指正常月經建立後停止6個月,或連續停經3個周期以上者(按自身周期計算)。閉經作為一種常見症狀,診斷前均應首先除外妊娠,再進而完善其病因診斷及治療方案。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閉經的病因診斷。
正常月經的建立和維持依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靶器官子宮內膜對性激素的周期性反應和下生殖道的通暢,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均可導致閉經。
下丘腦性閉經:多以功能性原因為主,特點是下丘腦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不足而致低促性腺激素性閉經。這種類型的閉經多因精神應激、體重下降、神經性厭食、藥物因素或運動過量而發生,治療及時可逆轉。另外還包括基因缺陷(Kallmann綜合征)或下丘腦器質性閉經(顱咽管瘤、炎症等)。
垂體性閉經:原發性垂體功能不足(空蝶鞍綜合征),或控製垂體發育基因的突變;單一垂體促性腺激素或生長激素缺乏症;垂體梗死如希恩綜合征(Sheehan’s Syndrome);垂體腫瘤如垂體腺瘤、垂體催乳素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促甲狀腺素腺瘤、生長激素腺瘤等。
卵巢性閉經:先天性性腺發育不全(Turner綜合征);卵巢不敏感綜合征;酶缺陷(17,20一碳鏈裂解酶、17a一羥化酶及芳香化酶的缺乏);雄激素不敏感綜合征(染色體為46XY);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綜合症;卵巢功能性腫瘤等。
子宮性閉經:即子宮內膜無周期性變化。主要有原發的米勒管發育不全綜合征(mayer-rokitans-kuster-hauser syndrome,MRKH)及子宮內膜損傷(如宮腔粘連、子宮切除術後、放療後、子宮動脈栓塞術後等)。
流出道異常:又稱隱性閉經,由於下生殖道異常導致經血無法外流,表現為周期性腹痛。如先天性無陰道、處女膜閉鎖、陰道橫隔、陰道閉鎖和宮頸閉鎖。
除此之外,還有內分泌功能(甲狀腺、腎上腺、胰腺功能)異常、真兩性畸形等引起的閉經。
閉經的病因較複雜,診斷也並非易事,參照國外的診斷步驟如下[1]:
在下丘腦閉經中,基因診斷相關的研究[2]提示,其基因變異可調節GnRH的發生及活動,基於樣本量的局限性(55例),對潛在突發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減退(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的患者,他們不推薦進行常規基因篩查,除非其有下丘腦閉經的家族遺傳史。另一項研究[3]推薦行為認知療法治療運動性閉經的有效性,即將壓力管理、放鬆技巧和適當的熱量攝取相結合,來改善體內的平衡,從而促使卵巢和月經周期的恢複。目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下丘腦閉經的基因基礎,以及其與環境、基因型、表型之間的聯係,從而探討相關的病因基礎。
總而言之,在實際工作中,辨別原發和繼發性閉經的病因,應依據各個環節來排查,盡可能多的考慮各種因素,不要放過任何一項可能的病史、臨床表現或輔助檢查。力求診斷明確,針對病因,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