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病曆簡介
患者女性,42歲,因“排便前腹痛伴腹瀉3年”就診。
患者近3年反複出現排便前腹痛,為臍周中等疼痛,腹痛時出現便意和明顯的排便急迫感,腹瀉稀糊狀便,2~3次/日,排便後腹痛在10分鍾內可明顯減輕。近1年腹瀉加重,4~5次/日,症狀明顯影響生活。口服雙歧杆菌等腹痛、腹瀉可減輕,停藥後症狀反複,症狀與月經無關。病程中無發熱、腹部包塊、便血等。
飲食正常,精神睡眠可,小便正常,體重下降1.5 kg。月經正常。
體格檢查
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貌,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心肺無異常。腹平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未及腫大,未及腹部包塊,腸鳴音3次/分。肛診:外痔,未觸及直腸腫物,指套無血染,縮肛及力排功能正常。
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
血常規、便常規和潛血、肝功能、腹部超聲及結腸鏡檢查均未見異常。
診斷
初步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IBS)。在擬行結腸測壓、X線下透視定位結腸測壓導管時,發現患者盆腔內有2枚節育器。
追問病史
患者於16年前放置圓型節育器1枚,術後無明顯腹痛及陰道不規則流血。1年後妊娠行人工流產術,術中未探及宮內節育器,遂放置T型節育器1枚。
3年前因節育器下移行取出術,並放置帶尾絲T型節育器1枚。
治療及隨訪
常規取出T型節育器。子宮碘油造影顯示圓形節育器位於子宮腔外(圖A)。盆腔CT掃描證實圓型節育器位於盆腔內、子宮右後側(圖B)。腹腔鏡下見圓環位於盆腔達網膜囊內,局部粘連,遂切斷粘連,取出圓環。術後1年隨訪,患者恢複良好,腹痛消失,大便1~2次/日,為成形便。
分析討論
IBS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表現,腹痛在排便後減輕和伴有排便習慣、糞便性狀的改變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狀,也是臨床診斷的症狀學標準。
一般來說,對症狀典型而無報警征象(如便血、貧血、腹部包塊、發熱、體重下降等)的患者可根據羅馬Ⅲ診斷標準作出IBS的診斷而不需要進行全麵的檢查。常規糞便、潛血和生化學檢查、結腸鏡、腹部超聲能明確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可能。
本例患者臨床表現典型,有關檢查未發現異常,IBS診斷肯定,因患者屬“典型病例”而納入結腸測壓臨床研究,意外發現移位的宮內節育器而暴露了引起腸道症狀的真正病因。可見,有些少見情況特別是盆腔疾病可以引起類似IBS的表現。
宮內節育器(IUD)移位是指IUD離開宮腔。移位至腹盆腔的節育器可位於子宮直腸窩、子宮後壁、附件、膀胱後壁,包埋於網膜、結直腸漿膜,甚至引起腸穿孔。患者多表現為慢性不明原因的腹痛,尚無移位IUD引起典型IBS樣症狀的報告。
該患者在第一次放置IUD後妊娠,人工流產術時未探及宮內節育器,判定為節育器脫落;再次放置/更換的節育器位置正常,使臨床醫生忽略了節育器與腸道症狀的關係。
IBS的診斷強調症狀的特異性、排除器質性和結構性疾病的重要性,後者包括婦科疾病。一般來說,婦科疾病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往往和月經、性生活有關,但是IBS患者可以同時存在婦科疾病,使其鑒別診斷複雜化。移位IUD引起典型的IBS樣症狀使IBS的診斷更具挑戰性。
對於擬診IBS的女性患者,應常規仔細詢問月經史、婚育史和有關情況,對有婦科症狀和特殊病史的患者,除常規化驗和結腸鏡等腸道檢查外,應安排婦科會診和超聲檢查,必要時行腹盆腔CT掃描等以更明確除外少見的器質性疾病。
羅馬Ⅲ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標準
反複發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適*,最近3個月內每月發作至少3日,伴有以下2項或2項以上:
① 排便後症狀改善
② 發作時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
③ 發作時伴有糞便性狀(外觀)改變
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腹部不適是指難以用疼痛來形容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