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馮星淋等的一項研究表明,對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而言,醫院分娩策略遠優於社區幹預措施。中國在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方麵的長足進步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相關論文2011年9月16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Lancet)雜誌。
此項基於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對中國國家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率監測係統(1996-2008年)進行了數據分析,相關資料來自於116個中國監測點(城市地區37個,農村地區79個)。研究者通過死因、社會經濟區域和出生地對新生兒死亡率進行了評估,並利用泊鬆回歸計算相對危險度。農村地區被劃分為4類,其中第4類為最不發達地區。計算醫院分娩與家中分娩相比的歸因危險度和預防分值。
結果顯示,1996-2008年間新生兒死亡率降低了62%。在所有地區中,醫院分娩的新生兒死亡率均遠低於家中分娩,相對危險度(RR)介於0.30(2類農村地區)至0.52(4類農村地區)之間。醫院分娩對新生兒死亡的預防比率介於70%~48%之間。城市醫院出生嬰兒具有較低的新生兒死亡率(5.7/1000活產),但第4類農村地區醫院出生嬰兒的死亡可能性為城市醫院出生嬰兒的4倍(RR 3.80)。
■同期述評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巴薩尼(Bassani)博士:過去20年間,全球範圍內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顯著減低,但同時伴隨有新生兒期死亡比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約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4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其獨特之處在於新生兒死亡率也顯著降低。
此項研究顯示,新生兒死亡率降低與醫院分娩相關。然而,研究者未在區域層麵對醫院分娩率升高與新生兒死亡率的相關性進行綜合分析,並且中國五類社會經濟分層的醫院分娩率升高幅度存在顯著差異,提示醫院分娩之外的因素亦可能影響新生兒死亡率。雖然該研究顯示新生兒死亡率與分娩地顯著相關,但基於橫斷麵分析的結果未將重要協變量納入考量範疇,並且分娩數的不準確估計可能使分析結果發生偏倚。未來需要對中國醫院分娩政策對新生兒死亡率的影響進行更為全麵的評估,其將為全球公共衛生認識提供極具價值的信息。[7210202](高曉方)
■相關鏈接
在9月9日衛生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婦幼保健和社區衛生司副司長傅衛介紹,2009年進一步深化醫院體製改革啟動後,國家將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範圍從原來的中西部地區擴大到全國農村孕產婦。各級財政按照人均500元的標準對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進行補助。2009-2011年中央財政共投入79億元用於該項目。截至2011年7月底,共補助農村孕產婦2262.4萬人。農村住院分娩率從2008年的92.3%上升到2010年的96.7%。2009-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下降幅度農村大於城市,西部大於中部和東部。2008年農村孕產婦死亡率是城市的1.24倍,至2010年為1.01倍,已基本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