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明確指出:“從任何角度來看,都不應該把人工流產(簡稱人流)當作計劃生育方法。所有國家政府的相關機構和非政府機構應該積極加強他們對婦女健康的承諾,通過擴展和改善計劃生育服務,把降低人流作為公共衛生的主要問題之一。必須將預防意外妊娠放在首要位置,並且盡一切努力減少人流。”
我國人流率顯著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目前,我國每年平均有800餘萬例次人流,人流率達29.3‰,顯著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我國每年人流的直接醫療費用高達30多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重複流產率高於50%,未婚女性的人流率逐年上升,給女性健康帶來嚴重傷害。有關部門數據顯示:在繼發性不孕不育患者中,88.2%有人流史;重複流產4次導致的不孕發生率高達92%。
我國人流率居高不下有兩方麵原因。其一為育齡人群缺乏避孕知識,未落實科學有效的避孕方法;社會上對無痛人流等的片麵過度宣傳,使人們對人流的危害認知不足,錯把人流當成避孕手段隨便嚐試。其二為醫院和醫務人員缺乏對育齡人群、青少年避孕需求的關注和服務,未全麵開展規範化流產後計劃生育服務,從而造成女性在人流後依然暴露在意外妊娠的風險之中。
我國發布人流後計劃生育指南
針對國內流產後避孕服務的缺失,中華醫學會計劃生育學分會於2011年4月發布了《流產後計劃生育服務指南》,要求每個進行人流的醫療機構,必須為流產後的女性提供避孕方法的谘詢指導與服務。
製定指南的目的在於積極推廣流產後規範化的避孕指導和服務,使接受人流的女性在離開流產手術點前達到以下4點要求:① 具有預防非意願妊娠的意識;② 知情選擇一種適合於自己的避孕方法;③ 獲取所選用的或過渡時期適合於自己的避孕藥具,保證可立即落實避孕措施;④ 有理解並堅持正確使用自己所選用避孕方法的信心和決心。
人類避孕方法發展曆程
公元前3000年
避孕套發明於埃及。在古埃及的繪畫中清晰地描繪了男性帶著避孕套的場景。
公元前1850年
陰道避孕栓首次出現,這是女性使用的最古老的避孕裝置。埃及人用鱷魚糞便、蜂蜜及碳酸鈉做成陰道避孕栓。
公元前600年
希臘殖民者在北非發現了Celene地區(即現代的利比亞地區),並於當地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植物Silphion,據說其可以用作口服避孕藥。公元100年,Silphion因被過度采摘而滅絕。
1640年
已知最古老的避孕套在英國伯明翰附近的達得利(Dudley)城堡被發現,據測其出現於1640年左右。這些避孕套由魚鰾或動物的腸子製成,在當時,避孕套更多地被用於預防性傳播疾病。
1844年
古德伊爾(Goodyear)申請了硫化橡膠的專利,不久,橡膠避孕套開始大量生產。與現代避孕套不同,早期的避孕套是經洗滌後重複利用的。
1844-1873年
美國避孕產業興旺發展。除避孕套外,宮內節育器(IUD)、衝洗用的注射器、陰道海綿、隔膜和子宮帽也開始被廣泛銷售和使用。
1898年
由於母親去世時僅50歲,桑格(Sanger)將這歸咎於過度生育所致(其母親共生育了11名子女)。桑格此後成為一名護士,致力於幫助那些墮胎的女性和開發更好的避孕方式。她的夢想是找到一種可以避孕的神奇藥丸,並積極推動了口服避孕藥的產生。
1951年
美國學者平卡斯(Pincus)開始了口服避孕藥的研發。
1960年
Pincus研發的異炔諾酮-炔雌醇甲醚片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上市,這是首個經FDA批準的避孕藥。
1976年
FDA批準了T形IUD,隨後其他形狀的IUD也相繼誕生。
1980年代
現代化的低劑量、雙相或三相避孕藥相繼誕生。
1992年
FDA批準了首個一次性注射即可維持數月避孕效果的激素針劑——醋酸甲羥孕酮注射液。
1998年
FDA批準了首個緊急避孕藥——Preven。
2000-2001年
FDA批準了4種新的避孕產品:Ortho Evra,一種避孕貼片,可通過皮膚緩慢釋放激素,使女性不必每日服用避孕藥丸;NuvaRing,一種像枚銀幣大小的小巧、柔軟的環,可置入陰道,在3周內連續釋放激素;Lunelle,一種每月僅需注射一次的激素注射劑;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係統,有效避孕時間可長達5年,但可導致月經減少。
2007年
FDA批準了首個連續使用避孕藥——Lybrel。使用者可以有效避孕也不來月經,使用這種連續避孕藥的副作用與傳統口服避孕藥相似。(張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