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從生命起點開始

作者:趙鑫 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8-19

  在妊娠期,由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妊娠女性的身體發生一係列變化。

  隨著妊娠女性體重不斷增加,宮底高度也不斷增加。通過定期檢查宮底高度可了解宮底高度的變化是否符合規律,並以此估計妊娠月份及胎兒發育的大概情況。社區全科醫師應掌握其正常範圍,當指標出現異常時要警惕各種妊娠期並發症的出現。

點擊看大圖

  產前檢查固然重要,也不可以忽視產後嬰幼兒的發育狀況。我國2009年公布了《中國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的標準化生長曲線》,其中嬰幼兒體重身高變化標準可作為我國嬰幼兒生長發育狀況參考。全科醫生牢固掌握兒童生長發育正常指標對指導父母正確哺育嬰幼兒,以及對某些嬰幼兒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治極為重要。

點擊看大圖

  產前檢查——婦幼保健發展史上的一抹亮彩

  進行產前檢查的建議是上世紀末由蘇格蘭學者巴蘭坦(Ballantyne)提出。其最初目的為預防胎兒發育異常。後來他意識到產前檢查也可能降低產婦、胎兒及新生兒的死亡率。

  20世紀,支持產前檢查可以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和早產兒及其死亡風險的證據越來越多。1915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的威廉姆斯(Williams) 醫師提出產前檢查和指導可能極大地減少早產的死亡。在該世紀中期,伊士曼(Eastman)發現接受合適的產前檢查(定義為接受3次或以上產前檢查)的妊娠女性誕出低出生體重兒的風險降低。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科斯納(Kessner)等人在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IOM)報告中提出了產前檢查的規範數據。1995年數據顯示,根據該數據進行的合理產前檢查降低了低出生體重兒的概率。數據包括了產前檢查開始的時間(懷孕月份)、經分娩時胎齡校正後的產前檢查次數及進行產前檢查的地點。

  1980年,戈特梅克(Gortmaker)的研究和1985年IOM的報告指明了未來孕前檢查研究和政策的方向。1985年IOM的報告提出對所有妊娠女性進行產前檢查,並隨之成為美國的國家政策以減少低出生體重兒的出現。之後不久,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國會頒布一係列法律開始逐步將低收入妊娠女性和兒童納入其醫療補助計劃,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首先在一些大城市按地區建立了圍產保健網,開始對孕產婦實行產前登記和定期產前檢查監測製度,並逐步向全國推廣。同時,衛生部於1981年製訂並在全國試行了《全國城鄉孕產婦保健質量指標》,1985年起正式實行。近年來,產前檢查的覆蓋率和5次以上產前檢查次數的比例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地區分布和人群分布仍然很不平衡。2011年6月,衛生部印發了《孕產期保健工作管理辦法》和《孕產期保健工作規範》。

  AAP和ABP的建立——兒科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嬰幼兒福利政策最早始於法國。19世紀晚期,法國開始鼓勵母乳喂養,提供家庭訪視並完善了產前檢查。在1893年至1903年這10年間,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嬰兒死亡率保持為0。這項卓越功績的完成離不開法國推行的母嬰健康保障政策。這些政策迅速遍及歐洲,後來被引入美國。

  20世紀早期,美國社會改革者意識到嬰幼兒和母親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並力爭同時使兩者得到提高。1915年,因生育死亡的婦女數量居於美國女性死亡的第二位,僅次於結核。同時,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屆美國兒童局局長萊思羅普(Lathrop)開始起草國家母嬰法案(National Maternal and Infancy Act)。該草案1919年由雪帕-透納(Sheppard-Towner)議員提出,1921年雪帕-透納法案由哈丁總統通過,並上升至法律的高度。這是美國的第一個聯邦健康法案。

  雪帕-透納法案於1929年失效,同年7月19日,美國醫學會(AMA)年會之後,35位兒科醫師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進行會晤。

  1930年7月23-24日,在美國底特律的哈伯醫院(Harper Hospital),35位兒科醫師起草了美國兒科學會(AAP)的章程及附則,艾薩克 阿伯特(Isaac Abt)擔任其第一任主席。之後不到3年,美國兒科管理局(ABP)建立。AAP和ABP的建立促進了世界兒科學的飛速發展。

  (本版內容由 趙鑫 整理,產科部分由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 段濤 審閱,兒科部分由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陳超 審閱)

關鍵字:妊娠,產前檢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