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常見婦科內分泌疾病,伴隨女性從青春期到絕經前的任何階段,其發病率約為10%,是導致女性不孕的最常見原因之一。PCOS患者以長期無排卵和高雄激素血症為基本特征,普遍存在胰島素抵抗, 2型糖尿病、脂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及乳腺癌等遠期並發症發病率遠高於正常人群,嚴重危害女性健康。
研究顯示,PCOS發病率在育齡婦女中為5%~10%,在無排卵性不孕症患者中高達30%~60%。盡管體外受精(IVF)並不是PCOS一線治療方法,但許多患者仍需要接受IVF。然而針對PCOS患者,臨床醫師如何選擇超促排卵方案?應掌握哪些PCOS輔助治療措施?上述問題的解決對於PCOS患者妊娠結局至關重要。本期綜合周刊A9~A10版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對從事IVF專業的醫師有所啟迪。
何為PCOS患者超促排卵策略?
個體化策略 在IVF治療過程中,采用不同方案進行卵巢刺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多個卵泡發育,從而獲得適當數目卵子而又不引起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OHSS)。PCOS患者可能由於卵巢功能障礙以外的原因而接受IVF(如輸卵管因素、男方因素),亦可能由於某些患者對克羅米芬或促性腺激素治療無效而改行IVF治療。迄今為止,尚無關於IVF對PCOS患者是否比其他治療[如配子輸卵管內移植(GIFT)]更有效的研究,因此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需求個體化。在治療過程中,對卵子受精能力的評估至關重要。
降調節策略 最早IVF誘發排卵方案為聯合應用克羅米芬和尿促性腺激素或促卵泡激素(FSH),或者單獨應用大劑量促性腺激素。然而,無論是否為PCOS患者,上述治療方案均無法抑製垂體對發育卵泡分泌的激素的反應。在治療過程中,PCOS患者更易發生對發育卵子有害的過早黃素化、早發的促黃體生成激素(LH)峰及取卵前排卵。
研究表明,卵巢刺激後獲卵數目過多可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合適獲卵數目為7~9個。該結果對PCOS患者同樣重要。PCOS患者通常獲得較多卵子數目,但卵子受精率及著床率較低下,流產率較高。目前,多數全球生殖中心均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α)進行垂體降調節。GnRHα可降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有效控製卵泡發育並提高IVF妊娠率。研究證實,對於PCOS患者,GnRHα可有效抑製內源性LH峰。與未接受垂體降調節的周期相比,降調節周期的卵子受精率較高,提示PCOS患者不孕的可能原因為激素環境異常而非卵巢。
超促排卵方案的兩個爭議
超促排卵治療新思路
近年,促性腺激素和GnRH拮抗劑的聯合治療為PCOS患者帶來希望。GnRH拮抗劑不激活GnRH受體,可在數小時內抑製促性腺激素分泌。與GnRHα長方案相比,GnRH拮抗劑方案治療持續時間更短、更簡單。最近一項研究提示,GnRH拮抗劑治療組患者OHSS發生率有下降趨勢。
GnRH拮抗劑的另一優勢為,內源性GnRH或GnRH激動劑可在垂體水平置換GnRH受體拮抗劑。因此,在GnRH拮抗劑IVF周期,GnRH激動劑可誘導LH峰,激發卵子成熟和排卵,從而降低OHSS發生風險。
近年來,已有學者采用微刺激促排方案(mild ovarian stimulation)進行IVF治療。微刺激更符合生殖生理,患者順應性較高,有助於改善卵子和胚胎質量及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同時顯著減少OHSS發生風險。
研究證實,微刺激方案同樣適用於PCOS患者IVF治療,結果提示,與長方案相比,微刺激方案顯著降低PCOS患者OHSS發生率、且治療費用較低,而不影響胚胎種植率及妊娠率。目前,尚須進一步研究評估該治療方法益處,尤其是對高反應患者、多囊樣卵巢和PCOS患者。
男性型肥胖的PCOS患者和體質指數嚴重超標者的IVF妊娠率相當低。在IVF治療中,聯合使用二甲雙胍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對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既往研究證實,對於接受IVF治療的PCOS患者,聯合應用二甲雙胍治療增加患者獲得的成熟卵子數、提高受精比例和妊娠成功率。
(作者: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吳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