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一例青年女性患者,4年前因右乳腺腫物行右乳區段切除術,術後病理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術後口服他莫昔芬1年,定期複查。1個月前,患者發現原手術疤痕處有一腫物,遂入我院行乳腺超聲、鉬靶、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結合病史,考慮患者病變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複發,其次考慮乳腺癌可能,再次考慮為術後瘢痕。給予患者右乳區段切除術,常規病理示右乳腺小管癌,部分呈浸潤性小葉癌結構,遂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後給予化療、放療和內分泌治療。本病例提示,對於導管內乳頭狀瘤病,初次手術要盡量徹底,術後須密切隨訪,警惕發生癌變,盡量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病曆摘要
病史及相關檢查 病史 女性,40歲,4年前因右乳腫物行右乳區段切除術,病理結果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術後口服他莫昔芬1年,並定期複查,未發現異常。1個月前,患者因發現原手術瘢痕處有一腫物而到我院就診,門診以“右乳腫物”收入院。入院查體示,雙乳外形對稱,乳頭等高,右乳內上方可見手術瘢痕,長約3 cm,瘢痕下方可捫及一大小約1 cm×1 cm腫物,質地較硬,邊界尚清,活動度小,右腋下未捫及腫大淋巴結,左乳未見異常。
實驗室檢查 無異常。
乳腺彩超 右乳腺內上原切口處可見一低回聲區,直徑0.8 cm×1.0 cm,邊界不清,無完整包膜,內部回聲均勻(圖1)。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示,內部血流豐富,可引出動脈頻譜,阻力指數(RI)為0.97(圖2)。左乳未見明顯異常。結果提示:右乳低回聲,需鑒別瘢痕或腫物,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係統(BI-RADS) 4級,建議行乳腺MRI。乳腺鉬靶 雙乳呈致密型(ACR4),雙側腺體內未見異常腫物影及異常鈣化影。結果提示:乳腺增生,BI-RADS 1級。
乳腺MRI 雙乳呈腺體型,右乳內上象限結構紊亂,腺體組織欠規整,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信號稍高,增強後呈不規則強化,見少許索條影及等信號小結節影,周圍血管無明顯增多,強化曲線呈平台型,雙側腋窩未見腫大淋巴結影。結果提示:右乳內上象限小結節狀強化灶,BI-RADS 4級(圖3)。
圖1、2示癌變後術前乳腺超聲顯像;圖3示癌變後術前乳腺MRI顯像;圖4、6示癌變後右乳區段切除術後病理結果;圖5示患者4年前術後病理結果
診斷及診斷分析
術前診斷 右乳腺腫物性質待查。
診斷分析 患者右乳腺腫物在原手術切口下方,查體表現不符合纖維腺瘤。影像學上,乳腺鉬靶結果對診斷意義不大,但須強調的是,對於年輕、腺體呈致密型的這類患者,鉬靶往往不易發現病灶,但不能由此給出陰性診斷;彩超可見原切口下方一低回聲區,邊界不清楚,無包膜,血流豐富,由此可排除纖維腺瘤、囊腫的診斷,但在鑒別術後瘢痕和腫物上有困難。對於腫物的性質,B超定為4級,表明不能除外惡性的可能;MRI示右乳內上原手術部位腺體不規整,增強有不規則強化,與對側相比,有明顯異常,但未見明確腫物,因而也很難給出明確診斷,最終MRI給出BI-RADS 4級的診斷,說明還是考慮有惡性的可能。
對於乳腺腫物的影像學檢查,目前公認最有價值的是B超、鉬靶和MRI,它們各有優缺點。B超具有方便、無創、診斷率高的優點,但對於0.5 cm以下的微小病變,B超在判斷上有難度。另外,更為重要的是,B超受操作者主觀影響大,且可重複性較差。鉬靶是比較客觀的檢查,對發現微小鈣化灶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能夠發現早期癌,但鉬靶受患者乳腺大小、腫物位置及乳腺腺體結構的影響較大,對於乳腺偏小或過大、腫物位置偏高或腺體致密的情況,鉬靶檢查都不夠敏感,常有假陰性結果。當B超、鉬靶都診斷不清時,乳腺MRI是一個很好的選擇,MRI敏感性強,診斷率高,常能發現一些很早期的病變,但檢查費用高,比較耗時。
對於本例患者的診斷,這三種檢查方法都很難給出比較肯定的結論,這時就須結合患者的病史。該例患者有一個重要的病史,即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術後4年。正是因為患者的腫物長在原切口下方,增加了診斷的難度。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易複發,且該病往往在影像學上無特異性表現。對於該例患者,結合查體、B超、MRI檢查,可排除纖維腺瘤、囊腫等良性病變,但無論是B超還是MRI,在鑒別瘢痕和癌方麵都有困難。綜上所述,結合病史,該患者右乳腺腫物首先考慮導管內乳頭狀瘤病複發,其次考慮乳腺癌可能,再次考慮術後瘢痕,具有手術指征。
治療過程
手術 手術取右乳內上方原切口,行右乳區段切除術,切除乳腺組織4 cm×5 cm×3 cm,質地硬,剖麵見廣泛擴張導管,並可見彌散1~2 mm大小結節,色灰紅,有散在瘢痕組織。術中冰凍病理報告示,(右)乳腺增生症,伴非典型增生,部分區域可見纖維組織增生,其中可見條索狀排列的腺體成分,考慮放射狀瘢痕,待石蠟及免疫組化除外惡性病變。常規病理報告示,乳腺小管癌,部分呈浸潤性小葉癌結構,2 cm×1.5 cm,周圍可見大量導管非典型柱狀變(圖4),雌激素受體(ER):80%++,孕激素受體(PR):90%++,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ki-67(細胞增殖標誌物):<10%+。患者右乳腺癌診斷明確,遂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術後病理 腫物已先行切除,挖空區未見癌殘留,局灶伴有變性壞死,部分導管上皮可見柱狀變伴非典型增生,乳頭未見異常,腋窩淋巴結見癌轉移(2/23)。
術後治療 腫瘤分期為ⅡA(T1N1M0),根據2009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患者具有化療指征,給予紫杉醇270 mg(175 mg/m2)和吡柔比星70 mg(50 mg/m2)聯合方案化療6個周期;患者有2枚腋窩淋巴結轉移,化療後給予胸壁及鎖骨上區域放療;患者ER、PR陽性,化療後開始口服他莫昔芬,預期口服5年。
分析討論
該患者於4年前接受了右乳腺腫物切除術,當時病理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而此次在原手術部位出現了新腫物,經手術證實為乳腺癌。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是發生在乳腺中小導管的多發乳頭狀瘤,是導管上皮組織和間質的一種增生性改變,目前公認其為癌前病變,癌變發生率約15%。根據≤羅森(Rosen)乳腺病理學≥和闞秀對乳腺增生症的分類,乳腺非典型增生作為增生性病變,其發生癌變的危險性大大增加,該患者屬於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仔細回顧患者4年前手術標本切片,可看到乳腺導管上皮處於很活躍的增生狀態,但未看到原位癌成分,因而定為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是準確的(圖5)。此次手術標本切片可看到癌組織旁還有導管內乳頭狀瘤結構,兩者之間存在明顯過渡型改變(圖6),因而患者的乳腺癌與4年前的導管內乳頭狀瘤病之間有直接的相關性。
對於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的治療,目前還是以區段切除為主,對於有重度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宜預防性口服他莫昔芬1~2年。由於該病是一種多灶性病變,因而,術後複發在臨床上屢見不鮮,但如果因此行乳腺全切,又顯治療過度。因此,治療的尺度須由臨床醫生靈活掌握,關鍵是初次手術要盡量徹底,同時術後的密切隨訪也很重要,對發生癌變的患者盡量做到盡早發現,並盡早治療。[99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