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發表在《Biology Letters》上的評論文章,指出血小板細胞在真核哺乳動物的進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屬於真核哺乳動物,而真核哺乳動物的特征是深侵入性胎盤(血小板胎盤),即母親的血液與胎兒直接接觸的地方。
由John Martin教授(倫敦大學學院醫學係)和Günter Wagner教授(耶魯大學)共同領導的這項研究發現,血小板細胞能夠使血小板胎盤形成,幫助母親在出生時防止出血。
本文研究表明,一種類似於現代鴨嘴獸的卵生動物開始創造血小板(可能是出於意外),這一突變在這群動物在3億年前分化成單孔目動物哺乳動物(第一組)時被遺傳下來,現有的鴨嘴獸和針鼴鼠、有袋動物(哺乳動物)和真獸類哺乳動物(包括現代人類)都是其後代。
倫敦大學學院的心血管醫學教授John Martin說:"我們已經用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血小板發生在3億年前,甚至在單體細胞出現之前。這一獨特的特征使得胎盤得以發育,從而形成了真核動物,進而形成了人類。在出生過程中,胎盤與子宮的安全分離對母子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如果沒有血小板,它們都不會存活,而進化到包括人類在內的真核哺乳動物的過程也不會發生。"
耶魯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Günter Wagner說:"哺乳動物中血小板的獨特存在解釋了為什麼隻有哺乳動物才有深度浸潤胎盤,盡管在許多其他動物譜係中都發現了活產,但沒有浸潤胎盤。"
兩位作者通過促進聯合研究和學生交流的"耶魯大學學院合作"(Yale UCL collaborative)相識,今年是該學院成立10周年。
Martin教授說:"耶魯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合作的主要目標是要達到比我們單獨能達到的更高水平的創造力和創意質量。通過這種合作關係,我得以與世界領先的進化生物學專家Wagner教授合作,檢驗並挑戰我關於真核胎盤進化的理論。通過這項聯合研究,我們得出血小板的起源最終導致了人類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