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研究結果表明,上夜班的孕婦麵臨的流產風險更高,但此前的研究僅僅是基於孕婦對夜班狀況的自我報告,並沒有量化流產風險增加的水平或夜班的數量。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丹麥從事公共服務工作的22744名女性的工資單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評估,並將這些數據與丹麥國家出生登記和流產入院等數據相關聯,從而確定上夜班如何影響4-22周孕婦流產的風險。這項研究共納入了377896個孕周,即平均每個孕婦19.7周。
在孕婦懷孕8周後,相比沒有上夜班的孕婦而言,前一周上過兩個或更多夜班的女性發生流產的風險要高出32%。研究者發現,孕婦流產的風險會隨著每周上夜班的次數及連續上夜班次數的增加而上升;孕婦懷孕8周後,其上夜班與流產風險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研究者表示,這或許能通過染色體異常的胎兒所占比例會隨著胎齡的增長而下降來解釋,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孕婦的流產或與環境暴露有關。
這項研究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其並不能建立兩者的因果關係,而且研究者還指出,關於女性早期流產的數據是不完整的。大約14%的歐洲女性都報告每月至少會上一次夜班,相關研究結果與工作孕婦、雇主、醫生和助產士都有關,而且可能會對國家職業衛生法規產生一定的積極性影響。
當研究者分析上夜班與孕婦流產率關聯性背後的機製時,他們表示,夜班會讓孕婦暴露於燈光下,這會幹擾女性機體的生物鍾並降低其機體中褪黑激素的釋放,褪黑激素對於維持妊娠的成功至關重要,這可能是通過維持胎盤功能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