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資料】
女,57歲
【主訴】
絕經16年,陰道不規則出血4d,下腹痛1d,來院就診。
【現病史】
患者自訴16年前絕經後一直無不適,6d前無明顯誘因陰道流血,量少,色淺紅,無血塊,無異味,伴下腹痛,在鄉鎮醫院治療2d無效來院就診。
【既往史】
既往無手術史、外傷史、輸血史、藥物過敏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
【月經及婚育史】
42歲絕經,周期正常,經量中等,無血塊,無痛經。
【體格檢查】
婦科檢查:子宮前位,增大如孕3個月,質地中,表麵光滑,活動欠佳,壓痛明顯,雙附件區未捫及明顯異常。
【輔助檢查】
超聲見:膀胱充盈,子宮前位,體積明顯增大,如妊娠3個月大小,外形飽滿,子宮宮腔及肌層正常結構消失,內探及約9.1cm×9.1cm×6.4cm的混合性略高回聲光團(圖1),邊界欠清晰,形態不規則,內回聲不均質。局部放大顯示略高回聲光團內部可見少許散在分布的片狀無回聲區,略高回聲光團周邊無明顯包膜,周邊呈毛刺狀改變,並向子宮肌層浸潤,盆腔及雙側附件區未探及明顯局限性異常回聲,下腹部未探及局限性遊離液性暗區。CDFI示宮腔略高回聲光團周邊及內部,均可見較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血流結構紊亂,無方向感,呈紅藍相間的“短棒狀”血流改變(圖2)。
【初步診斷】
超聲診斷:①宮腔內實性團塊;②結合病史及聲像圖考慮子宮內膜癌;③建議臨床進一步檢查。
【治療】
術中所見:子宮約4個月妊娠大小,表麵充血,見多處轉移結節,2cm×2cm×1cm大小。雙側附件充血,表麵見粟粒樣結節。宮腔內可見9cm×9cm包塊,呈灰白色,糟脆,蒂位於子宮後壁,達宮頸管,肌層可見浸潤。腹腔探查:肝、膽、胃、脾、腸管上無結節,大網膜部分攣縮,右側腹壁上見約1cm×1cm的轉移結節。病理示:宮腔內見一巨大息肉樣腫物,體積約10cm×7cm×6cm大小,采用HE染色,鏡下見腫瘤由腺癌和肉瘤2種成分構成,且肉瘤中含有軟骨樣基質成分(圖3,4)。
【討論】
子宮癌肉瘤即惡性中胚葉混合瘤,是一種較少見的惡性腫瘤,由上皮瘤成分和間質肉瘤成分組成,占所有子宮惡性腫瘤的1%~10%,占子宮肉瘤的40%,是發生在子宮體的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總體5年生存率約25%;多發生於絕經後婦女,平均發病年齡65歲,小於50歲占5%;因此絕經後陰道出血為子宮癌肉瘤的臨床表現之一;由於惡性程度高,較早經血行轉移。子宮癌肉瘤在宮腔中生長位置可為黏膜下或漿膜下,肌壁間比例相近,其形態不規則,可呈分葉狀、息肉狀或不規則形,很少呈圓形或橢圓形,CDFI多表現為血流豐富,形態不規則,可呈“湖泊”或“鑲嵌樣”血流。子宮癌肉瘤需與子宮內膜癌鑒別。子宮內膜癌是發生在子宮體內膜層的惡性腫瘤,以腺癌為主,又稱子宮體腺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的第2位,其主要臨床症狀是絕經後不規則陰道流血或陰道流液。超聲檢查時可通過觀察內膜回聲及邊緣是否規則提高診斷特異性。一般腫瘤的分化程度越高,內膜回聲越強。若腫瘤有出血壞死其內部回聲表現則強弱不等,根據病灶與子宮內膜向子宮肌層浸潤程度的不同,超聲征象也不盡相同。綜上所述,子宮癌肉瘤的超聲征象與病理組織學特點密切相關。其典型的超聲征象包括:多單發,體積大,形態不規則,病灶內部呈片狀低回聲或“蜂窩樣”回聲時,說明有液化成分存在。彩色血流豐富或稍豐富,也可出現“鑲嵌樣”血流或“短棒樣”血流,血流豐富程度受病灶液化影響較大,液化越重,血流顯示率越低。不同類型子宮癌肉瘤超聲征象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需注意的是,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時,應仔細詢問患者的年齡、症狀、病史,對高度懷疑惡性可能者應建議手術。由於子宮癌肉瘤超聲表現缺乏特異性,所以在術前診斷較困難,須結合臨床症狀、術後病理等提高其診斷準確率。
原始出處:
徐玉清, 郭峰, 鄭誌剛.超聲診斷子宮癌肉瘤1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2017(3):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