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據貴陽晚報報道,“2016年12月3日,貴州迎來了一名體重僅950克的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全身皮膚發紅,氣促、呻吟不止,伴吐沫。該嬰兒身體如成人手掌大小、體重還不足兩瓶礦泉水。最後經過為期47天的不懈努力、悉心照顧和愛心嗬護,小寶貝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而且還能自己吃奶。於2017年1月19日,康複出院,體重已由出生時的950克增長到1800克。”
在這則“早產兒成功救治”的新聞報道不久,3月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頒布了“早產兒保健工作規範”的通知,於同日衛計委又發布了一則對該《規範》的要點解讀。在衛計委的“要點解讀”中提到,“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7.0%左右,早產已成為我國嬰兒死亡的首位死因,早產兒中圍產兒死亡率較正常足月兒高4-6倍”,這無疑讓各位孕媽媽產生恐慌。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導致孕媽媽早產、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
早產兒定義
3月3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頒布的《早產兒保健工作規範》中指出: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是新生兒死亡發生的重點人群,也是易發生遠期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胎齡≥34周且出生體重≥2000克,無早期嚴重合並症及並發症、生後早期體重增長良好的早產兒,屬於低危早產兒;而胎齡<34周或出生體重<2000克、存在早期嚴重合並症或並發症、生後早期喂養困難、體重增長緩慢等任何一種異常情況的早產兒,屬於高危早產兒。
臨床中早產基本分為3種類型,其中約50%病例是自發性出現早產臨產,繼而分娩,稱之為自發性早產(SPB);有25%首先表現為胎膜早破,繼而發生早產分娩,稱之為胎膜早破性早產(PPROM);另外25%不存在有胎膜早破和自發的早產臨產,是由於各種高危因素影響母、兒的安危,因醫學指征需要早產分娩者,稱之為醫源性早產(IPB)。
當然,也有文獻報道:醫學指征的早產占整個早產的40%左右,指征排列順序分別為子癇前期、胎兒窘迫、胎兒生長受限(FGR)和產前出血(胎盤早剝或前置胎盤等)[2]。
導致早產的高危因素
分娩就是指胎齡達到及超過28周的胎兒和附屬物,從臨產發動到全部從母體娩出的過程。早產的發生就是因為分娩的過早發動,而目前醫學領域對於具體什麼因素觸發的孕婦開始分娩(即分娩的始動因素)並不十分清楚,僅提出了幾種學說:免疫學說、內分泌控製學說、炎症反應學說、宮頸成熟學說、氣壓改變學說等。
所以具體引起早產的原因並不太清楚,但經過臨床上多年的回顧性、前瞻性觀察,就引起早產的高危因素有了一定的認識:
1.一般情況
1> 年齡<18歲或>40歲,體重<45kg、身高<150cm,是孕婦早產的高危因素,有文獻表明:小於20歲孕婦,其早產發生率是20-34歲的11倍;2>種族、遺傳因素:黑人早產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白人,且早產具有家族傾向;3>不良生活習慣:每日吸煙≥10 支、酗酒、濫用毒品也與早產有關,這是因為尼古丁和可卡因中含有很強的血管收縮劑,可通過激活胎兒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而導致早產。
2.早產與流產史的關係
流產史(尤其是晚期流產史),反複流產、人工流產、引產或流產後不足一年又再次懷孕等情況對孕婦的影響較大,這是因為流產會對宮頸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引起宮頸機能不全,使早產率增高。
3.早產與早產史的關係
有早產史的婦女再次發生早產的風險明顯高於無早產史者。研究發現前次早產的婦女,再次發生早產者比前次足月分娩的婦女增加3倍,而連續兩次早產的婦女有近1/ 3 的人第3次會再發早產。
4.早產與疾病的關係
妊娠合並急性傳染病和/或某些內、外科疾病,如風疹、流感、急性傳染性肝炎、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妊高症、心髒病等,容易導致早產。孕婦內分泌失調、孕酮或雌激素不足、嚴重甲亢、糖尿病等,均可引起早產。嚴重貧血的孕婦,由於組織缺氧,子宮、胎盤供氧不足,也可發生早產。孕婦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不足以及維生素E、葉酸缺乏,也是導致早產的原因之一。
5.早產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時間過長、過累可使早產率明顯增高;傷害性事件、家庭不和睦、厭惡小孩、經濟條件差等心理因素也是早產的重要原因。此外,妊娠後期頻繁的性生活易引起胎膜早破,也是導致早產的較常見原因。
6.孕期保健
產前檢查是當前孕期保健的主要手段,產前檢查開始的時間和次數與早產的發生有關,國外研究發現缺乏產前檢查的孕婦發生早產的危險性可以增加2.8倍。早產的發生率不但與產前檢查次數呈負相關,而且與首次產前檢查的時間也有關係,首次產前檢查開始時間越晚,發生早產的危險性越大。預防早產要做到堅持進行定期產前檢查,並且於孕早期開始。
7.雙胎或多胎妊娠
由於子宮過度伸展,常導致分娩提前,早產率是一般妊娠的10-15倍。前置胎盤、胎盤早剝是妊娠末期的嚴重並發症,可引起子宮內外出血,並可危及孕婦的生命,提前終止妊娠而造成早產。此外,胎位也與早產有關,臀位早產的發生率為20.4%。
早產的臨床預防措施
嬰兒早期的死亡率中75 %與早產有關,死於新生兒期者15%為早產兒,尚有8%的早產兒雖然存活,但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或神經係統後遺症。同樣衛計委發布的“要點解讀”中也強調,“早產已成為我國嬰兒死亡的首位死因”,所以早產的預防至關重要。
1.調節好情緒和心態
孕婦心理壓力越大,早產發生率越高,特別是緊張、焦慮和抑鬱與自然早產關係密切。因此,凡有緊張、焦慮或抑鬱的孕婦要積極通過自我調節或心理輔導、谘詢等,使不良心理狀態得以改善,恢複健康,平靜心態。
2.積極防治感染
生殖道感染是早產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在生殖道感染時,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可侵入絨毛膜羊膜,刺激蛻膜細胞產生細胞毒素和前列腺素,引起早產發生。所以在妊娠中晚期,孕婦必須加強會陰部衛生保健,積極防治細菌性陰道炎,以防止絨毛膜羊膜炎及子宮內胎兒感染。另外,妊娠後期絕對禁止性生活,因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經陰道吸收後會促進子宮收縮,還會導致胎盤早剝。
3.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妊娠期吸煙、喝酒等不良行為習慣都可能造成早產,還要避免被動吸煙。
4.加強孕期保健
從妊娠早期開始,定期做好產前檢查,以便盡早發現問題,進行適當的處理。孕期需要積極做好保健和監護工作,及時發現孕期疾病並盡早處理。研究表明:孕周超過23周,在宮內每延長1周,早產兒存活率增加6%-9%、27-28 周後增加至9%、至33周後可達95%[5]。
此外,尤其要避免孕婦接觸傳染病患者。若妊娠早期患了急性傳染病,或原有的慢性病(如心、肝、腎疾病及嚴重貧血等)加重,或應用了大量影響胎兒發育的藥物時,經專科醫生檢查後,確認胎兒發育異常,可采取人工終止妊娠的方法,以避免日後發生早產或畸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