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 2015年生殖界八大奇聞

作者:伊文 來源:生物探索 日期:15-12-10

自1978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人類生殖技術的發展開創了胚胎研究和生殖控製的新紀元。近年來,試管嬰兒、冷凍精卵子等人工輔助生殖技術不斷獲得突破,為不孕不育患者帶來了福音。本文盤點了2015年生殖界的一些突破技術與裏程碑事件。

【研究篇】

無需精子,兩顆卵子產後代

上海科學家將兩隻雌性老鼠的基因材料組合在一起以製造健康的後代,該研究被認為是改寫了傳統的生殖規則,並受到了國際頂級期刊的關注,於2105年11月17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李勁鬆教授率領,他們修改了卵生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讓這些細胞具備精子的功能,之後將這些細胞注入卵子,由此產生的一批小老鼠就有兩名基因母親,整個過程都無須雄性參與。

缺乏精子也能繁衍

基因突變會導致精子缺乏,造成男性不育。由於睾丸中缺少功能性的生殖細胞,這些患者無法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比如IVF)擁有自己的後代,恢複他們的生育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南京醫科大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將細胞重編程和基因組編輯結合起來,成功讓缺乏精子的突變小鼠生成了功能性精子,並且擁有了自己的後代。該成果於6月19日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上。

精子RNA測序或可治愈男性不育

科學家們發現,具備正常生育能力的精子有完整的RNA元件,而患有不育症的男性精子不具備完整的RNA。精子缺乏完整轉錄元件的男性具備正常生育能力的概率較低。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精子的RNA可作為診斷男性生育能力的生物標記物,RNA測序有助於為不能生育的夫妻提供最有效的生育治療方案。

在研究中,14個試驗對象的精子RNA都至少缺少一個關鍵元件,他們嚐試通過更先進的輔助生殖技術例如體外受精獲得下一代,其中成功了11例。對精子進行非創傷性RNA測序可以減少評估的風險,提高不孕不育治療的成功率。相關研究結果於今年7月8日表於《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體外培育精子

今年5月份,位於法國裏昂的Kallistem公司宣布,去年年底,他們已經在實驗室中首次成功的培育出了功能齊全的人類精子。研究人員從男性的睾丸中取出尚未成熟的精原細胞,然後轉換遺傳物質形成成熟的精子。培育出的這些精子可用於體外受精,也可以冷凍保存。

今年4月份,日本獨協醫科大學的研究小組決定啟動一項臨床研究,將從男性的體內提取精巢組織,並在其體外培育精子。鑒於罹患癌症的兒童在接受化療等治療後,有的會失去造精能力。研究如能成功,這些兒童未來將有希望生育下一代。

試管精子與卵子

今年3月份,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宣布,他們首次實現從人類的皮膚細胞中獲取原始生殖細胞(那些能夠進化成精子和卵子的細胞),並在實驗室中培育。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細胞學》雜誌上。該研究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從基礎研究階段走向臨床。不過,對於在試管中製作完全成熟的性細胞,這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將使那些不孕不育夫婦產生正常的精子和卵子,生育出胎兒成為可能。

【奇聞篇】

無需“試管”的“試管嬰兒”

英國《每日郵報》11月28日表示,英國將於幾周內推行一種“試管嬰兒”新方法。與獲取精子和卵子後在實驗室中培育受精卵的傳統方法不同,新方法可以讓受精卵在母體內形成。醫生取得精子和卵子後,把它們放入一個大約1厘米長,1毫米寬的針狀容器中。然後把這根“針”放入母親體內。放置過程無痛,也不需要麻醉。放置完畢後,母親就可以回家。24小時後回到醫院,由醫生從容器中挑選出合適的胚胎植入母親子宮。

中國首例:母親將子宮移植給女兒

據成都商報報道,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11月25日披露,該院成功將陝西一位43歲母親的子宮移入女兒體內,目前患者恢複良好,新移植子宮已經成活。作為中國首例人子宮移植,該手術的成功實施,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西京醫院婦產科主任、博導陳必良教授介紹,子宮移植手術麵臨3大難點:首先切下來的子宮不能有任何損傷,有足夠長的血管來保證移植後的供血恢複;移植時縫合精細、血管吻合,重建血流運行;免疫抑製劑的合理使用,預防後期感染。手術中,為將風險和創傷降到最小,專家利用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技術,為媽媽進行了機器人輔助子宮切取術,術中出血僅10毫升。隨後,媽媽的子宮順利放入楊華體內,在顯微鏡下進行了血管吻合顯微手術。整個手術曆時14個小時終獲成功。

遺體取精誕健康嬰兒 破世界紀錄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逐漸有能力在男性死亡後獲取他的精子,並且使用它來為卵子受精。4月12日外媒一則新聞報道,澳洲醫生在一名死亡時間超過48小時的男子身上取得精子,並成功使妻子懷孕誕下健康寶寶,超過了之前最長的30小時紀錄。參與工作的人工受孕專家羅布森形容這是他遇過最特別的案例,由於精子存於遺體甚久,團隊一度擔心精子內的DNA會受損,但至今未有跡象顯示男嬰健康有問題。

在美國,貝勒醫學院的一位泌尿科醫生Larry Lipshultz博士表示現在對死後取精術的需求正在增長,但是美國並沒有相關的政策。紐約大學醫學中心醫學倫理部門負責人Arthur Caplan認為:“核心原則就是不能在未獲得死者許可的情況下就繁殖後代。”

結語:

在科技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卻不免也帶來很多爭議。例如生育專家為子宮移植技術的誕生而雀躍和歡呼,社會倫理專家則認為該技術並不能拯救患者性命,有違背倫理道德。子宮移植技術能否生育出健康寶寶,其在未來展業中的發展如何,目前在學術界存在多種爭議。

再如一直備受爭議的胚胎編輯,近年來關於此類研究的學術論文不斷刊出,尤其是隨著CRISPR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問題再次被推到風尖浪口之上。對於是否應該對人類胚胎進行編輯,是否應該將其用於“定製嬰兒”,這樣的爭議也一直沒有間斷過。

關鍵字:生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