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惡性腫瘤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不同的組織學類型腫瘤的好發年齡段各異。20歲以下女性中生殖細胞腫瘤最常見,交界性腫瘤常好發於30~40歲的女性,上皮性卵巢癌絕大多數發生於50歲以後。
美國女性終生患卵巢癌的風險大約是1/70。卵巢癌約占所有女性生殖道腫瘤的23%,但其死亡率卻占47%。上皮性腫瘤總發病率在 (9~17)/105。
未生育女性罹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風險是已生育女性的2倍。生育年齡早、早絕經和使用口服避孕藥則可降低發生卵巢癌的風險。這些因素與輸卵管癌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以往常認為輸卵管癌罕見,近年來病理學、分子學以及遺傳學證據顯示,40%~60%被診斷為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和腹膜癌可能來源於輸卵管傘端。這些證據支持將卵巢癌、輸卵管癌和腹膜癌歸為一類。以往,當無法確定腫瘤的原發部位時通常將所有漿液性癌都認為原發於卵巢的做法,今後不應繼續采用。
上皮性卵巢癌可來源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卵巢皮質包涵囊腫。這類疾病包括低級別子宮內膜樣腺癌、透明細胞癌、交界性和低級別漿液性癌以及黏液性癌。這類腫瘤可能由低級別的前驅病變緩慢發展而來(內膜異位囊腫或囊腺瘤等),可歸類為Ⅰ型腫瘤。輸卵管癌來源於輸卵管遠端,多數為高級別漿液性癌,它們可由較隱匿的前驅病變迅速發展而來,可歸類為Ⅱ型腫瘤,這類疾病還包括高級別子宮內膜樣腺癌和癌肉瘤,所有高級別惡性腫瘤都與TP53基因突變密切相關。
腹膜、大網膜和盆腔、腹腔髒器以及橫膈和肝髒表麵是卵巢輸卵管癌常見的轉移部位。胸膜受累也可見到。腹腔外和胸腔外轉移比較少見。經過全麵病理學評估排除了輸卵管或卵巢腫瘤,應考慮為原發腹膜癌,其轉移方式與卵巢、輸卵管惡性腫瘤相同,並常累及卵巢和輸卵管。
1、組織學分類
卵巢癌大多為上皮組織來源,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認同WHO公布的關於卵巢腫瘤組織學分類,並推薦所有的卵巢上皮性腫瘤按照以下亞型進一步分型:漿液性腫瘤、黏液性腫瘤、子宮內膜樣腫瘤、透明細胞腫瘤、Brenner腫瘤、未分化癌(腫瘤具有上皮結構,但分化太差無法確定為哪一類型)、混合性上皮腫瘤(腫瘤由5種主要類型的上皮腫瘤細胞中的2種或2種以上構成,所包含的組織類型通常應明確)。某些腹腔內癌病例中,卵巢及輸卵管似乎為繼發受累,而非原發病灶,這些病例應劃分為腹膜癌。
在卵巢和輸卵管癌中,漿液性癌是最常見的類型。90%以上輸卵管癌是漿液性癌或高級別子宮內膜樣腺癌。其他類型腫瘤很少見。
根據組織分化程度將上皮性卵巢和輸卵管腫瘤進一步分類。采用2級分類: 高級別漿液性癌,包括具有典型外觀和SET(實性、內膜樣和移行性,solid, endometrioid-like, and transitional)特點的腫瘤,常有TP53基因突變。低級別漿液性癌常伴有交界性或不典型增生性漿液性腫瘤,常具有BRAF和KRAS突變並包括野生型TP53。多數分化中等的腫瘤也存在TP53突變,所以常將分化中等和分化差的腫瘤一起歸為“高級別”病變。
非上皮性惡性腫瘤不常見,包括:顆粒細胞瘤、生殖細胞瘤、肉瘤和淋巴瘤。卵巢轉移性腫瘤,如起源於下生殖道(宮頸或子宮體癌)和胃腸道(印戒細胞癌、闌尾或胰膽管黏液性腫瘤和其他腫瘤)按照原發腫瘤的分期和分級方式進行分期、分級。
輸卵管受累可分為3種類型。第1種:可見明顯的輸卵管管腔內腫物,肉眼可見輸卵管包塊,包括輸卵管上皮內癌(原位癌),可能起源於輸卵管。這些患者應接受手術分期並對腫物進行病理學診斷。可明確腫瘤浸潤程度,如黏膜下、肌層、達到或超出漿膜層。還需注意輸卵管受累是否為雙側性及是否伴有腹水。第2種:經病理確診的與輸卵管上皮內癌相關的廣泛播散性漿液性癌。可能不存在肉眼可見的輸卵管內膜腫物,完全破壞輸卵管和卵巢的腫瘤可能屬於這一類型,但是否這種腫瘤來源於輸卵管尚存爭議,原因在於無法確認輸卵管上皮內癌。第3種: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時發現輸卵管上皮內癌。這種情況應診斷原發輸卵管癌,並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無論遺傳風險高低,可發現多數早期漿液性癌存在於輸卵管。
2、遺傳因素
約10%的卵巢癌與遺傳因素有關,輸卵管癌和腹膜癌亦然。目前已知的遺傳突變包括如下。
2.1 BRCA1和BRCA2基因遺傳性病理性突變
這一人群在基因組中配子階段有BRCA1和BRCA2突變,她們發生卵巢、輸卵管及腹膜癌變的風險顯著升高:BRCA1突變攜帶者癌變的發生率為20%~50%,而BRCA2突變攜帶者的癌變發生率為10%~20%。與散發性腫瘤患者相比,這類患者的發病年齡偏早,尤其是BRCA1突變攜帶者,診斷卵巢癌的中位年齡為45歲。
2.2 與LynchⅡ型綜合征相關的錯配修複基因遺傳性突變
攜帶這些突變的女性發生結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多種腫瘤的風險增加。若發生卵巢癌,病理類型通常為子宮內膜樣癌或透明細胞癌,常為Ⅰ期。
2.3 ARID1遺傳性突變與透明細胞癌和子宮內膜樣癌相關
對於有明顯上皮性卵巢癌、輸卵管癌或腹膜癌家族史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已確定有基因突變的女性,建議她們經過充分的谘詢,在完成生育後實施降低卵巢癌風險的預防性雙附件切除。對於所有可疑基因組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建議她們接受遺傳谘詢並進行遺傳診斷。無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也可存在BRCA突變,以下情況也需要進行基因診斷:founder突變高發家族(如德係猶太人),以及一些在70歲前即被診斷為高級別漿液性癌的女性。
3、分期原則
卵巢癌、輸卵管癌和腹膜癌采用2014 FIGO 手術分期(表1)(《FIGO2013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新分期解讀》詳見本刊2013年第12期)。
4、篩查
迄今為止,尚無行之有效的篩查方法可降低卵巢癌、輸卵管癌和腹膜癌的致死率。CA125、盆腔超聲和盆腔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應鼓勵有遺傳風險的女性接受降低卵巢癌風險的預防性雙側附件切除術,這是降低這一人群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ACOG)一項公告中提出,對於沒有遺傳風險的女性在因其他指征行子宮切除術保留卵巢時,切除雙側輸卵管可降低她們以後發生高級別漿液性癌的風險。
5、診斷
不同組織學亞型腫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學行為,例如,G1級漿液性卵巢癌、透明細胞癌或子宮內膜樣腺癌患者就診時常處於早期,相反,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患者就診時多已處於Ⅲ期。對於有盆腔包塊或卵巢體積增大的年輕女性,應檢測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甲胎蛋白(AFP)等腫瘤標誌物,以排除生殖細胞腫瘤。
約2/3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診斷時已是Ⅲ期或Ⅳ期。症狀包括腹部隱痛或腹部不適、月經紊亂、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輕微消化功能異常,這些症狀可能僅出現數周。疾病進展時,出現腹脹或因腹水量增加而感到不適。腹腔內壓力增加或液體滲入胸腔內,患者可伴有呼吸係統症狀。異常陰道流血並不常見。輸卵管癌和腹膜癌的臨床表現與卵巢癌相似。
應詳細采集病史以確定患者有無危險因素、其他腫瘤病史以及家族性腫瘤史。進行全麵的體格檢查,包括全身體檢和乳腺、盆腔及直腸檢查。術前應行胸部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胸腔積液,應行盆腹腔CT顯示腹腔內病變的擴散範圍。但是,影像學檢查不能替代開腹探查和手術分期。應檢測腫瘤標誌物,如CA125和癌胚抗原(CEA)。
原發性胃癌或結腸癌轉移至卵巢與卵巢癌的表現相似,當CEA升高時,需考慮胃腸道轉移癌。在乳腺癌高發年齡組,應該考慮行乳腺X線掃描。如果患者的症狀提示腸道腫瘤,可考慮行結腸鏡檢查。
臨床上鑒別盆腔包塊性質時,以下特點常提示惡性:患者年齡(年輕女性以生殖細胞腫瘤常見,年老女性以上皮性惡性腫瘤多見)、腫物為雙側性、腫物固定、腹水、超聲提示“混合性包塊”,特別是“有實性部分”、CT發現淋巴結轉移、腫瘤標誌物升高。
6、手術治療
影響上皮性卵巢癌、輸卵管癌以及腹膜癌患者預後的獨立因素包括:診斷時腫瘤的期別、腫瘤的組織學類型和分化程度、細胞減滅術後殘留病灶的最大直徑。
6.1 早期患者的全麵分期手術
全麵分期手術是早期卵巢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術前懷疑為惡性腫瘤,應行探查手術。無肉眼可見病灶或未觸及轉移灶,須遵循以下操作以便準確分期:仔細檢查所有腹膜麵;收集腹腔積液或腹水。若無腹水則取腹腔衝洗液;橫結腸下大網膜切除;選擇性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單側腫瘤至少切除同側盆腔淋巴結;活檢或切除所有可疑病灶、腫物或粘連;正常腹膜表麵隨機活檢,活檢部位包括:右側橫膈下側麵、膀胱腹膜反折、子宮直腸陷凹、雙側結腸旁溝和雙側骨盆側壁;大多數患者切除全宮及雙側附件;黏液性腫瘤切除闌尾。
對於年輕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患者,可在充分知情同意後行保守性手術,保留子宮和對側附件。對於年輕育齡女性盆腔包塊處理的臨床決策十分重要。如果高度懷疑腫物為惡性,適合開腹手術。如果腫物可能為良性,腫瘤標誌物正常,選擇腹腔鏡手術更為合適。對於任何可疑病變都應進行活檢,冰凍切片檢查有助於確定手術方式。
應該對卵巢和輸卵管進行徹底病理評估,以明確腫瘤起源。如果輸卵管肉眼可見,尤其是遠端部分,應按照SEE-FIM流程對其進行病理學檢查。應對卵巢進行仔細檢查以確定有無合並內膜樣囊腫、腺纖維瘤或其他類型的腫瘤,這些病變可能是形成腫瘤的起始部位。
6.2 晚期患者的腫瘤細胞減滅術
6.2.1 初次細胞減滅術 對於晚期卵巢癌患者,最重要的預後因素是減滅術後殘留病灶的體積。如果患者病情允許,都應先行手術治療,包括切除全子宮、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大網膜,並盡最大努力實現滿意的細胞減滅術。為達到這一目的,術中可能需要切除腸管,有時還可能要完全或部分切除其他器官。與僅切除增大淋巴結相比較,係統性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並不能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期,可略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證據等級A)。
6.2.2 間歇性細胞減滅術 對部分不適合立即手術且細胞學證實為ⅢC期及Ⅳ期的患者,可以先給予2~3個療程的新輔助化療,之後進行間歇性細胞減滅術,術後繼續化療。這對存在大量胸腔積液或腹水的患者特別有用。對首次細胞減滅術不滿意,特別是初次手術不是由婦科腫瘤專科醫生完成的患者,也可在化療2~3個療程後再行間歇性細胞減滅術。
7、化療
7.1 早期患者的化療 經全麵手術分期確定的
ⅠA和ⅠB期G1~2級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預後很好,輔助化療並無益處。G3和ⅠC期患者,多數患者會接受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輔助化療,但對於ⅠA和ⅠB期的G3患者,化療是否有益尚有爭議。所有Ⅱ期患者都應接受輔助化療。Ⅰ期患者通常使用3~6個療程。婦科腫瘤組(GOG)157研究發現,3個療程卡鉑+紫杉醇化療的效果與6個療程相同,但分層分析發現,對於高級別漿液性癌患者,6個療程效果可能更佳。
尚無證據支持對輸卵管原位癌進行輔助治療,故不推薦術後輔助化療(證據等級A)。
7.2 晚期患者的化療
晚期患者術後應接受化療,化療方案見表2。標準化療方案為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全身聯合化療6個療程,包括卡鉑或順鉑和紫杉醇或多西他賽。多西他賽神經毒性反應較少,但骨髓毒性比紫杉醇嚴重。6個療程化療後繼續使用紫杉醇維持治療(每月1次)可延長患者的無瘤生存期,但不能延長總生存期。因此,維持化療不是標準治療方法。
已有研究顯示,部分接受滿意細胞減滅術的Ⅲ期卵巢癌患者,腹腔化療可改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但因為腹腔化療的毒性反應和導管相關並發症,這一方法在美國以外的國家並未得到廣泛應用。GOG 172 研究發現,腹腔化療比靜脈化療延長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證據等級A)。應將靜脈和腹腔化療這兩種方式的利弊與患者進行充分的討論。腹腔化療隻適用於滿意細胞減滅術後殘留病灶小於1cm的晚期患者。隻有擁有腹腔化療經驗的醫療中心才可實施腹腔化療。
對於晚期患者,有證據支持在部分患者中使用貝伐單抗。老年患者可用單藥或低劑量周療方案(AUC 2、紫杉醇為60mg/m2,每周1次,連續18周)。
8、二探手術
以往曾對一線化療結束後無臨床腫瘤殘留證據的患者行二次開腹(或腹腔鏡)探查術(二探術),以判斷患者對治療的反應。現已不推薦作為標準治療方法(證據等級C)。
9、隨訪
隨訪的目的包括:評價治療效果;早期發現並及時處理治療相關並發症,包括進行心理支持治療;早期發現複發症狀和體征;在臨床研究中收集任何與療效相關的數據和與治療相關並發症的數據;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在早期患者中進行乳腺癌篩查、在接受保守性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進行宮頸癌篩查。
目前缺少依據循證醫學為證據的指南來指導隨訪。一般而言,在治療結束後1年內,患者可每3個月隨訪1次,然後可逐漸延長隨訪間隔,2年後可每4~6個月隨訪1次,5年後可每年隨訪1次。每次隨訪時,都應再次記錄患者的病史,包括任何家族腫瘤史的變化和所有可能提示複發的症狀,並完成體格檢查(包括乳腺、盆腔和直腸檢查)。如果患者在診斷卵巢癌或因卵巢癌接受治療期間未進行基因檢測,隨訪時可建議患者完成檢測。一直以來,定期檢測CA125已成為常規,但CA125升高即開始二線化療能否為患者帶來臨床益處一直存有爭議。EORTC一項大樣本研究顯示,對於無臨床症狀的複發患者,僅根據CA125升高而給予化療並不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是會影響生存質量。隨訪中發現患者僅有CA125升高但無症狀、病灶較小或影像學未發現複發灶,推遲開始化療的時間是合適的。也可將這些患者納入臨床試驗或使用他莫昔芬進行治療。未經選擇的複發性卵巢癌患者使用他莫昔芬進行治療後的客觀緩解率為10%、疾病穩定率為32%。當臨床或腫瘤標誌物提示複發時,則需要做影像學檢查,如盆腔超聲、CT、MRI和(或)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
10、複發性上皮性癌的治療
10.1 二次細胞減滅術
是指在完成一線化療後的某些患者進行的細胞減滅術。回顧性研究顯示,如果二次細胞減滅術可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病灶,患者可從中獲益。這種情況常意味著患者為孤立的複發灶。無瘤間期>12~24個月、僅有1~2處複發病灶者可能從二次細胞減滅術獲益(證據等級C)。
10.2 化療
預測患者對後續化療的反應及其預後應用最廣泛的是“無進展間期”或“無鉑間期”,即初治含鉑方案化療的結束時間與腫瘤複發或進展之間的時間間隔。治療期間腫瘤進展和化療停藥4周內出現進展者屬鉑抵抗。無鉑間期<6個月屬鉑耐藥,無鉑間期>6個月屬鉑敏感。
對於鉑敏感者,常可使用以鉑類藥物為基礎的方案治療,ICON4研究發現,與使用單藥卡鉑患者相比,卡鉑+紫杉醇的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更長(證據等級A)。對於出現神經毒性者,可使用吉西他濱或脂質體多柔比星代替紫杉醇(證據等級A)。有證據顯示,與僅使用卡鉑+吉西他濱相比,在該方案中增加貝伐單抗可獲得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
鉑耐藥患者應考慮入組參加臨床試驗或使用無鉑方案進行化療。可供選擇的藥物有:脂質體多柔比星、拓撲替康、依托泊苷和吉西他濱。緩解率都較低,約為10%,中位進展時間為3~4個月,中位生存期為9~12個月。新藥物包括埃博黴素、他比特啶和培美曲塞等均未發現可明顯增加緩解率以及無進展生存期。
對於鉑耐藥和抵抗患者,需要對患者的體能狀態、症狀及腫瘤範圍進行仔細評估。控製症狀和良好的姑息治療是治療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極少數患者,複發是不能被治愈的,複發患者的治療目標是維持生存質量和緩解症狀。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包括化療、放療、使用血管生成抑製劑,個別患者可選擇手術。有關靶向治療見FIGO 2015婦癌報告《靶向治療》一章。
11、低度惡性潛能上皮腫瘤(交界性腫瘤)的處理
相對於浸潤性上皮性腫瘤,交界性腫瘤發病時較年輕,占上皮性卵巢腫瘤的15%,約75%在診斷時處於Ⅰ期。診斷以原發腫瘤的病理為準。需大量切片以排除浸潤性腫瘤。 患者預後良好,10年生存率約為95%,早期、漿液性和年輕患者預後更好。從交界瘤發展為浸潤性腫瘤的過程隱匿,對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反應欠佳。有研究發現腹膜種植可自行消退。雖然初次手術後殘留肉眼可見病灶的患者預後較差,但死於該病仍較少。有大網膜或其他遠處部位浸潤性種植的患者可能複發時間早,這些患者應按照低級別漿液性癌進行化療。
患者很少死於腫瘤本身,多數死於腫瘤所導致的並發症(如小腸梗阻)或治療所導致並發症。交界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分期手術和腫瘤細胞減滅術。Ⅰ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若術中排除了對側卵巢受累,可行患側附件切除術。隻有一側卵巢或雙側卵巢腫物均為囊性,可考慮行卵巢部分切除術或卵巢囊腫剔除術以保留生育功能。對於無生育要求的其他患者,均推薦接受全子宮切除+雙側附件切除術,有轉移者應盡可能行徹底的腫瘤細胞減滅術。
手術後少數有浸潤性種植的患者可能從化療中獲益,但一般認為交界性腫瘤對化療的反應率比高級別漿液性癌低。短期內複發並有高級別浸潤性癌者可從化療中獲益。
晚期複發患者應考慮行二次細胞減滅術,發現浸潤性種植者需輔助化療。
交界性腫瘤的隨訪與上皮性癌相仿,但隨訪間隔可適當延長。保留卵巢者至少每年進行1次陰道超聲檢查(證據等級C)
12、卵巢顆粒細胞瘤
顆粒細胞瘤占性索間質腫瘤的70%,占卵巢腫瘤的3%~5%。卵巢顆粒細胞瘤分為幼年型和成年型兩種類型。由於卵巢顆粒細胞瘤可分泌大量雌激素,幼年型顆粒細胞瘤患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性早熟,成年型則多表現為絕經後陰道流血。多數患者初診時為Ⅰ期,好發時間為絕經後的前10年內。
顆粒細胞瘤通常進展緩慢(傾向於晚期複發)。診斷時的期別是最重要的預後因素。其他影響預後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腫瘤大小和組織類型。發生轉移時,腫瘤細胞減滅術是主要治療方法。若患者年輕、病變局限於一側卵巢,可考慮保留生育功能。
由於顆粒細胞瘤發病率低、進展緩慢,目前缺少相關的前瞻性研究。對於Ⅰ期患者,沒有證據顯示輔助性化療或放療可改善手術患者的預後。對於更高危的Ⅰ期患者(腫瘤直徑>10cm、包膜破裂、鏡下可見多個核分裂相)術後輔助化療的療效仍不明確,尚無相關隨機研究。目前針對晚期或複發患者常使用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總緩解率為63%~80%。
隨訪方法主要為臨床隨訪,對於治療前即有血清抑製素B和(或)抗苗勒管激素(AMH)升高的顆粒細胞瘤患者,這兩種標誌物可以早期發現殘留和複發病灶。尚無證據提示抑製素B和AMH哪個更好。對於絕經後女性,血清抑製素是有用的腫瘤標誌物(證據等級C)。
13、惡性生殖細胞腫瘤
惡性生殖細胞腫瘤來源於胚胎性腺的原始生殖細胞,包含多種組織學亞型,發病率低,以前預後極差。隨著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方案應用於臨床,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已成為治愈率最高的腫瘤。
13.1 臨床表現
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常見於10~30歲的女性,患者常因腹痛就診,就診時觸及腹部包塊而得到診斷。症狀按發生率高低排序如下:急性腹痛、慢性腹痛、無症狀性腹部包塊、異常陰道流血、腹脹。
13.2 病理分類
病理類型是決定患者預後和化療方案的重要因素。生殖細胞腫瘤的分類如下:無性細胞瘤、胚胎癌、多胚瘤、畸胎瘤[未成熟型;成熟型;成熟型伴癌變(鱗狀細胞、類癌、神經外胚竇瘤、惡性間質細胞瘤等)]、胚外分化[絨癌;內胚竇瘤(卵黃囊瘤)]型腫瘤。
13.3 診斷、分期和手術治療
目前仍然使用與卵巢上皮性腫瘤同樣的分期方式。無性細胞瘤對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和放療均極為敏感,治愈率與腫瘤分期無關。其餘類型生殖細胞腫瘤的侵襲性與腫瘤的病理類型相關,其中以內胚竇瘤和絨癌的侵襲性最強,但應用聯合化療後,內胚竇瘤和絨癌均為高度可治愈腫瘤。
多數生殖細胞腫瘤即使已處於臨床晚期都可經化療治愈,因此,所有期別生殖細胞腫瘤患者均可接受保守性手術治療。所謂保守性手術是指手術時仔細探查、對所有可疑病灶行活檢、行有限度的腫瘤細胞減滅術,以避免大的損傷,子宮和對側正常卵巢可完整保留。對正常卵巢進行楔形活檢可能導致不孕,因此,不推薦對接受保守手術的患者行卵巢楔形活檢。保守手術後,患者即使接受術後輔助化療,仍有一定的妊娠率。目前尚未發現這些患者孕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會增高,也未發現她們的後代會出現遠期不良結果。初次手術時病灶沒有完整切除和原發腫瘤中含有畸胎瘤成分的患者可從二次手術中獲益。
13.4 無性細胞瘤術後治療和隨訪
ⅠA期患者術後可觀察。少數患者可能會複發,但複發時治愈率仍高。雖然無性細胞瘤對放療敏感,但由於放療會損傷卵巢,因此保留卵巢的患者不應接受輔助放療;此外,放療導致的遠期副反應遠比化療嚴重,目前已極少使用放療。無性細胞瘤對化療極其敏感,有卵巢外病變的患者術後需接受輔助化療。即便腫瘤已經處於晚期,也可通過化療獲得治愈。推薦的BEP化療方案:依托泊苷(E),每天100mg/m2,靜脈滴注,連用5d,3周療,共3個療程;順鉑(P),每天20mg/m2,靜脈滴注,連用5d,3周療,共3個療程。博來黴素(B),30kU,靜脈滴注或肌注,第1、8、15天給藥,共12周(可選)(注意博來黴素新的用藥單位為國際單位)。在BEP方案中去掉博來黴素為EP方案,則常用4個療程。博來黴素的使用方法有多種。
如果術後殘留病灶大,通常使用3~4個療程BEP方案化療(證據等級B)。
ⅠA期患者的隨訪方法見表3。該方案基於Patterson等和Dark等對男性精原細胞瘤患者的隨訪研究結果。這一隨訪方案的作用尚未在隨機試驗中得到驗證。
13.5 非無性細胞瘤術後治療和隨訪
非無性細胞瘤即使處於晚期,仍可通過化療取得較高的治愈率。ⅠA期G1~G2未成熟畸胎瘤預後良好,保守手術後可僅進行觀察。對於這些患者,術後輔助化療是否可改善生存率尚有爭議。其餘非無性細胞瘤和更高期別、更高級別的未成熟畸胎瘤患者術後應接受化療。推薦BEP化療方案。預後較好者推薦3個療程,預後較差者則給予4個療程。
接受BEP方案化療後複發者,使用紫杉醇+異環磷酰胺+順鉑(TIP)姑息性化療仍可獲得長期緩解。部分患者可考慮進行大劑量化療,同時進行自體骨髓移植。
接受化療後,有時候轉移性未成熟畸胎瘤仍然可有殘留病灶,但是其組成成分可完全為成熟畸胎瘤。這些病灶可繼續生長,化療結束後應切除(證據等級B)。
所有患者均應檢測血清LDH、AFP和β-HCG的水平以監測療效。所有化療患者可參照無性細胞瘤的隨訪方法,需詳細采集病史,進行體格檢查並複查腫瘤標誌物。當臨床需要時應該行CT或MRI檢查。
複發常見於診斷後的2年內(證據等級D)。
1 4、卵巢肉瘤
卵巢肉瘤罕見,好發於絕經後女性,預後極差。卵巢肉瘤分為兩種類型:惡性混合型苗勒管瘤(MMMTs)和同時含有癌和肉瘤兩種成分的癌肉瘤。多數學者認為MMMTs為單克隆來源,可按高級別上皮性卵巢癌處理(證據等級C)。
單純肉瘤極其少見,包括: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經纖維肉瘤、橫紋肌肉瘤、軟骨肉瘤、血管肉瘤和脂肪肉瘤等。應根據組織學亞型進行治療。
15、指南的更新和個人看法
相對於2012版FIGO婦癌報告,2015版中卵巢癌章節的更新內容並不多。更新後的FIGO 指南的內容、觀點、推薦和2015 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基本相同。但仍有幾點需要說明。
15.1 關於分期手術
對分期手術中淋巴結的切除問題,FIGO比NCCN的要求要低,提出“選擇性”切除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及“至少切除同側盆腔淋巴結”。對於這個問題,個人意見是把NCCN作為努力目標,把FIGO作為最低要求。
15.2 關於上皮癌化療方案
本版FIGO指南推薦的上皮癌一線化療方案(包括增加貝伐單抗)和NCCN 2015指南推薦的方案相同(詳見本刊2015第5期《<2015 美國腫瘤綜合協作網卵巢癌 輸卵管癌 原發性腹膜癌臨床實踐指南(第1版)>解讀》),但是FIGO傾向於推薦靜脈化療方案。FIGO指出,GOG 182試驗使用的腹腔化療方案因其嚴重的不良反應,患者的耐受性很差,該方案除在美國外,其他國家臨床應用並不多。我國開展腹腔化療已久,目前也仍有臨床應用。但在方案的設計上,多數采用紫杉醇靜脈給藥,隻用1次順鉑腹腔化療,略去第8天的紫杉醇腹腔化療。也有用卡鉑腹腔給藥。給藥方法以細針穿刺為多,少用腹腔置管。這種方法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療效則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
15.3 關於新輔助化療
對於晚期卵巢癌特別是有腹水和胸腔積液的患者是直接手術還是先化療2~3個療程後再行手術一直有爭議。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新輔助化療不降低生存期,但可降低手術難度和手術並發症,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FIGO和NCCN都有推薦新輔助化療,關鍵的問題是選擇新輔助化療必須有惡性腫瘤的證據。在FIGO指南中,僅提到需有細胞學證據。在我國,細胞學醫生緊缺,多數由病理科醫生兼任,細胞學診斷水平普遍較低,細胞學報告往往不能提供臨床有用的信息。因此,更應該強調組織學證據。組織學標本可通過細針穿刺、腹腔鏡下活檢獲得。患者能否直接手術或新輔助化療後再手術可通過臨床檢查、影像學(MRI、CT、PET等)檢查和腹腔鏡探查,由婦科腫瘤醫生來判斷。
15.4 關於交界性腫瘤的處理
FIGO指南和NCCN指南對於交界性腫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有差異。NCCN推薦隻要子宮和對側卵巢正常,任何期別的交界性腫瘤都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麵分期手術。FIGO指南則隻推薦Ⅰ期的交界性腫瘤可以保留生育功能。表麵看來,這兩個推薦差別很大,但對實際臨床決策並無太大的影響,因為臨床上75%的交界性腫瘤診斷時為Ⅰ期。在處理上,NCCN仍推薦對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行全麵的分期手術或減瘤術,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麵的分期手術。FIGO則隻推薦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並不強調淋巴結和大網膜切除。因為目前有證據表明切除淋巴結和大網膜並不影響交界性腫瘤的長期生存率。雖然如此,因為交界性腫瘤大網膜種植較多見,切除大網膜較簡單、並發症少,我們仍然推薦常規切除大網膜。
15.5 關於子宮切除術同時切除輸卵管
在因子宮良性病變需切除子宮及保留卵巢的患者在術中同時切除輸卵管的問題上,目前已形成共識,該做法可降低高級別漿液性癌的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