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照護年老體衰的人

作者:《世界衛生組織簡報》 來源:世衛組織 日期:10-10-06

  Muriel Gillick對Les Olson說,毫無質量可言的延長生命,無異於使老年人失去了最後幾年平靜而有意義的生活。

  Muriel Gillick博士是美國哈佛醫學院人口醫學教授。她曾就讀於斯沃斯莫爾學院曆史係、哈佛醫學院醫學係,後在波士頓市立醫院內科完成了高級專科實習期。她也在哈佛先鋒醫學學會(波士頓地區一種多科別的集體行醫機構)和布裏格姆婦女醫院給病人看病。

  她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護理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患者,尤其是幫助這些患者獲得對他們最有意義的治療。

問: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經常提到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是否也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呢?

  答:非常有必要。今天,在發達國家大約有5000萬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在發展中國家約有5000萬。再過40年,發達國家的高齡老人人數將達到1.2億左右,發展中國家則為3億人。老年人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整個人口的增長:目前,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大約每10名處於工作年齡的人(20至40歲)要“供養”一名65歲以上的人。到2040年,這一比例將成為4:1或5:1。

問: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提倡一種使老年人保持積極生活態度與健康活力的人口老化模式。這主意聽起來人們都會覺得不錯,但你對此則心存疑慮。這是為什麼?

  答:當然,我們必須盡力防止出現疾病和殘疾,但我們也必須謹慎行事,不要因強調健康老化而對年老體衰、呆傻迷糊和生命垂危的人有所忽視。

問:你擔心的理由是什麼?

  答:首先,我認為要防止所有疾病和殘疾的發生是不可能的。老年人身體衰弱,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病,從而導致殘疾,並且極易受急性病患的侵害。自我照料能力有限的人口比例不斷上升。

  即便我們能夠使老年人的一般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也決不可能解決老年人的所有健康問題。尤其是,我們目前還無法做到減輕或預防致使老年人殘疾的最大疾患之一――癡呆症。在今後40年裏,高收入國家中患有癡呆症的人口數量預計將會增加兩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將增加四倍。即使我們能夠使大多數人在生命旅程中基本保持健康狀態,但我們大家終究都要麵對死亡。對大多數人而言,離世之前的這段時期健康狀況極差且生活無法自理。

  我擔心的第二個問題是,談論“成功老化”(指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年時期)也就是說,不健康、缺乏活力的老年人是“不成功”的。人人都想到老年時仍能保持活力與健康,而沒有實現這一願望的人就有可能被視為一種失敗,並因身患殘疾而受責難。我們每個人遲早都會有身體不健康的一天,為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提前準備,當這一天到來時不會束手無策。

問:對老年人的照料包括哪些方麵?

  答:在美國,對老年人的照料往往指尋求技術手段來延長生命。但我認為,這種照料應側重於幫助人們維持有意義的生活質量。治療的目標應當是控製症狀,是幫助患者保持人際關係和人的自尊,而不僅僅是延長生命。

問:你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照護是否有所不同?

  答:我擔心的是,由於發展中國家沒有更多資源用於醫療服務,它們將會沿用美國的技術醫學模式。我認為作這一選擇是不幸的。在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提供技術上優良且富有同情心的照護,可幫助老年人或生命垂危的人繼續維持有意義的生活質量。

問:一些社區似乎認為重要的是不放棄治療。

  答:是的。但也有證據表明,當人們普遍認識到衰弱和癡呆就是一段生命曆程,他們就會對在這種情況下的適當照護形成共識: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控製症狀,維持關係,維護個人尊嚴。醫學界屬於這一類:其目標是維持和延長人的生命,醫生很難接受的觀點是,並非所有延長生命的措施從病人的角度看都是可取的。

  我所麵對的一個難題是必須對那些由於嚴重癡呆無法進食的患者使用進食管(通過手術將進食管插入胃裏)。壓倒性證據表明,這一做法對患者並無任何益處;例如,防止發生肺炎或治療褥瘡,既不能延長生命,也不會改善生命質量。但讓醫生和患者家屬相信證據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不給依賴於你的人喂食違背人的本性。

  我認為,如果對患者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就不應再進行治療。這不是治療還是忽視的問題。我們可以提供治療,滿足家屬提供照護的需要,但不是要給患者造成痛苦,也不是去花費大量資金。

問:相對於專業照護,家屬提供照護的重要性有多大?

  答:在美國,對殘疾老人和生命垂危者的照護大約80%是由家屬提供的。在較貧窮的國家中,這一數字可能還要高。但是,在症狀管理等領域,無論家屬提供多少照護,沒有專業人員的幫助,都不可能提供最佳照護。

問:使用止痛藥是個問題嗎?

  答:當然。容易獲取阿片類藥物(嗎啡和相關藥物)對疼痛控製至關重要。美國在這方麵取得了很大進展,人們看到這些藥物治療不會致患者於死地,在臨近生命的盡頭時使用得當,並不會使人成癮。

問:我們如何就這些事情開展教育呢?

  答:患者真實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這有一個例子。一位66歲的工程師再也無法再做複雜的數學計算。他去看了醫生,化驗結果顯示,他患有嚴重惡性腦腫瘤,他的生命隻剩下幾個星期了。醫生建議他做手術和化療,雖然不住院延長生命的機會也不大。他和家人決定不作治療。對他來說,重要的是控製症狀,能夠與家人說話,並留下積極的精神財富。適當的處方藥物控製了他的疼痛,並防止病痛多次發作,使他能夠與家人和朋友一起度過生命最後幾周的時光。他可以安詳地離開人世,因為――隻因為――他獲得了良好的姑息治療。良好的姑息治療並不複雜,費用也不高:隻是說由熟練的專業人員使用阿片類藥物對他進行照護,他們珍視患者對自主權和精神財富的價值觀。

關鍵字:老齡化,年老體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