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感冒的中醫辨證論治

作者:安徽省立醫院中醫內科 張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3-03-05

  病例簡介

  主訴 患者男性,25歲,發熱1天,伴頭痛、咽喉腫痛。

  病史 患者1天前受風後出現發熱症狀,體溫37.5 ℃,微惡寒、頭痛、咽喉疼痛,自服感冒軟膠囊後,未見好轉。就診時,除上述表現外,伴麵赤、口渴、苔黃薄、脈數。平素常有大便幹結、口舌生瘡等表現。

辨證論治患者素體陽盛,外感風熱,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屬風熱感冒。治以辛涼解表,藥用金銀花、連翹、淡竹葉、杏仁、貝母、豆豉、荊芥、牛蒡子、鮮蘆根、薄荷(後下)、桔梗、板藍根、重樓、蒲公英、甘草。

中醫對感冒認識的概述

  感受四時不正之氣或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以頭痛、鼻塞、聲重、惡寒、發熱和咳嗽等為主要表現的外感疾病,稱為感冒。

  感冒病位在表,病邪輕淺,若治療及時恰當,較少發生傳變,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多發。

  由於四季氣候變化、感受病邪不同、患者體質強弱不同、感受風邪輕重深淺不同,中醫根據患者證候表現可將其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及體虛感冒。而時邪疫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治療則須予以重視。

  病因病機

  外邪襲表,傷及肺係,肺衛功能失調,為感冒的基本病機。

  肺主呼吸,故外邪襲入,從口鼻、皮毛入侵,則肺衛首當其衝,從而出現衛表及上焦肺係的表現。

  衛表不和則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證,如感受風寒濕邪,則皮毛閉塞;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病變過程中亦可出現寒熱轉化或寒熱兼挾等情況。

  辨證論治

淺談感冒的中醫辨證論治

  感冒的針灸治療以疏風散寒、清熱宣肺為治法,穴位以取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及背俞穴為主。毫針淺刺,以瀉法為主,體虛者用平補平瀉法,亦可配以灸法。

  取肺經絡脈列缺,以疏風散寒解表;因陽明、太陰互為表裏,故取陽明經原穴合穀,以疏調太陰、陽明經氣,散風寒,解表邪,治療惡寒發熱,頭痛肢酸,鼻塞咳嗽等表證;陽維經主陽係表,故取足少陽、陽維經會穴風池和手少陽之絡通於陽維的外關,以疏表解邪;表寒重者,取太陽經之風門穴,以增散風寒,祛表邪,除頭痛之功;風熱重者,取諸陽之會的大椎、手陽明原穴合穀及曲池,以增清肺熱、利咽竅的治療作用。

  此外,對風寒、風熱型感冒亦可采用火罐治療,即在針刺後於大椎、風門、肺腧等穴處加拔火罐。

  預防調護

  上述方劑多為辛散輕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藥性揮發。風寒感冒者,應溫熱服藥,服藥後避風覆被取汗,並可服熱湯或熱粥以助藥力。

  服藥期間,飲食須以清淡為宜,不可飲食過饑或過飽,且應多飲水。

  該病的預防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調節能力;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觸感冒患者以免時邪入侵等。

  此外,冬、春季可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可用藿香、佩蘭、薄荷,時邪毒盛、流行廣泛時可用板藍根、大青葉、菊花、金銀花等中藥預防感冒。蔥、大蒜、食醋等食品亦具有預防作用。

  預後

  感冒病位在表,病邪輕淺,若治療及時恰當,少有傳變。但體質較差、治療不當或感邪較重,表邪入裏化熱,邪陷心包,出現高熱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證候,則應及時轉入上級醫院。

  流行性感冒暴發期間,對感冒患者應予以重視,及時發現和控製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傳播。

  一般而言,感冒預後良好,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以及時行感冒之重症患者,可以誘發其他宿疾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出現嚴重的後果。

  ■鏈接

  《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中醫治療部分摘登

  輕症

  風熱犯衛 治以疏風清熱,藥用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炒杏仁、浙貝母、荊芥、牛蒡子、蘆根、薄荷(後下)、生甘草。常用中成藥有疏風解毒膠囊、銀翹解毒類及雙黃連類口服製劑等。

  風寒束表 治以辛溫解表,藥用炙麻黃、炒杏仁、桂枝、葛根、炙甘草、羌活、蘇葉。常用中成藥有九味羌活顆粒、散寒解熱口服液。

  熱毒襲肺 治以清肺解毒,藥用炙麻黃、杏仁、生石膏(先下)、知母、蘆根、牛蒡子、浙貝母、金銀花、青蒿、薄荷、瓜蔞、生甘草。常用中成藥有連花清瘟膠囊、蓮花清熱泡騰片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

  危重症

  熱毒蘊肺 治以清熱瀉肺、解毒散瘀,藥用炙麻黃、生石膏、炒杏仁、知母、全瓜蔞、黃芩、浙貝母、生大黃、桑白皮、丹參、馬鞭草。持續高熱、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僵蠶、廣地龍;腹脹者加枳實、元明粉。

  正虛邪陷 治以扶正固脫,偏氣虛陽脫者藥用人參、製附子、幹薑、炙甘草、山萸肉等;偏氣虛陰脫者藥用紅人參、麥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炙甘草等。

關鍵字:感冒,中醫,辨證論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