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寨卡病毒傳播機製

作者:佚名 來源:科學網 日期:18-03-13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清華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從埃及伊蚊唾液腺中分離純化得到一分子量為15 kDa的免疫抑製毒素蛋白(命名為LTRIN),並對該蛋白的生物化學特征和生理學活性進行探索。3月5日,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免疫學》上。

寨卡病毒(ZIKV)屬黃熱病毒屬,於19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發現,以埃及伊蚊為主要傳播媒介,對人類尤其是免疫低下的人群有較強的感染性。孕婦若感染寨卡病毒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甚至死亡。2015年5月以來,寨卡病毒疫情在拉美地區大肆流行,並蔓延至60多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此拉響了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警報。吸血節肢動物通過其唾液腺活性成分抑製宿主免疫和凝血反應,以從宿主成功獲得血餐。蚊子作為分布極廣泛的吸血節肢動物和第一大病原媒介動物,其傳播多種病原的機製尚不明確。

科研人員發現,埃及伊蚊在吸血過程中LTRIN的表達顯著上調。LTRIN通過抑製淋巴毒素β受體信號通路,在宿主吸血部位造成免疫水平低下,從而協助寨卡病毒傳播。針對LTRIN的抗體可抑製埃及伊蚊介導的寨卡病毒感染。該項研究探索了埃及伊蚊成功吸血的環境適應機製;識別了新型免疫抑製劑候選藥物分子;研究了蟲媒病原傳播的機製;證明了淋巴毒素受體幹預對控製寨卡病毒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字:伊蚊,寨卡病毒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