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卒中四大特點
中國的腦血管病發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負擔都非常嚴重。全球3000萬卒中患者中,中國約占1/3。自1979年開始,美國的腦卒中死亡率持續下降,我國卻以每年8%的速度持續上升。王擁軍教授提到,除了種族因素和國家防控戰略有所不同外,中國的腦卒中現狀與西方發達國家主要存在4方麵差別。
第一,發病年輕化。根據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的數據,中國是卒中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死亡率則從第一方陣退到第二方陣。中國卒中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是65.5歲,而美國和加拿大都是71.4歲,日本是71.8歲。中國卒中患者病死率較低,恢複相對容易,但殘疾率相對很高,嚴重影響勞動人口。
第二,腦出血構成比高於西方國家。腦卒中包括腦缺血和腦出血,數據顯示,加拿大的腦血管病住院患者中,7.1%是腦出血;而在中國,這一比例高達23%。腦出血在救治上比腦缺血更複雜,預後也較之更差。
第三,顱內動脈狹窄是腦缺血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變在頸動脈,而中國人主要在顱內。王擁軍的課題組在國內22家醫院選取了2864名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發現46.6%的患者存在顱內動脈狹窄,單純因頸動脈狹窄發病的不到5%,病變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王擁軍說,合並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患者病情更嚴重,複發風險顯著提高,住院時間更長。
第四,“小中風”患者治療依從性差。我國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病(HR-NICE,俗稱“小中風”)人群占所有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51.23%。這部分患者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複發,成為致殘性卒中。遺憾的是,中國輕卒中患者不願住院,醫院也會優先收治重症患者。此外,約1/3的患者出院後3個月停用1~2種預防藥物,依從性降低是小中風防控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王擁軍最後總結說,卒中防治的“中國處方”可以歸結為一個中心(降低腦血管病的危害),兩個基本點(控製高血壓和高危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具體來說,國人要從控製高血壓、改變飲食習慣、堅持鍛煉、防治房顫等方麵入手,才能遠離卒中。
控好血壓最關鍵
由美國心髒協會組織撰寫的《影響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因素》一文,高血壓被列為卒中最確切的危險因素。國內外研究發現,降壓治療可顯著降低卒中風險。中國國家卒中登記(CNSR)平台對22490例患者分析發現,出院後堅持降壓治療的患者,一年內卒中複發率降低22%,死亡率降低43%,致殘率降低27%。
美國心髒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AHA/ASA)發布的2014版《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二級預防指南》中建議,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的目標血壓應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並糖尿病的患者,目標血壓為130/80毫米汞柱以下。王擁軍建議,缺血性卒中患者應遵醫囑堅持小劑量、聯合應用長效製劑,進行個體化抗高血壓治療。擅自減藥或停藥容易引起血壓反彈,增加腦出血危險。
控製血壓重在改變生活方式,包括飲食、運動和體重管理。其一,新指南建議減少鈉鹽攝入,每天小於2.4克。“口重”的人如果實在難以達到這個目標,那也要盡量控製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日6克以下。其二,推薦地中海飲食,包括蔬菜、水果、全穀物、低脂乳製品、禽類、魚類、豆類、橄欖油和堅果,限製糖類和紅肉,不推薦長期補充某種維生素或複合維生素。其三,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劇烈咳嗽或用力大便等,防止血壓急驟升高。其四,戒煙限酒能有效控製高血壓。
生吃蔬菜補葉酸
H型高血壓是伴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高血壓,我國約75%的成年高血壓患者屬於這一種。這與中國人做飯喜歡煎炒烹炸,很少生吃蔬菜有關。高溫烹飪會破壞蔬菜中的葉酸,導致體內葉酸缺乏,引起Hcy水平升高。研究證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腦卒中發生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H型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遠遠高於血壓正常的人群。
王擁軍建議,高血壓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測,看自己是否為H型高血壓。一經確診就有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葉酸和B族維生素,同時調整用藥,增加葉酸的攝入。生活中,每天吃300~500克綠色蔬菜,如生菜、油麥菜、萵筍、菠菜、青菜、小白菜等,最好生吃或快炒,不要大火炒或長時間燉煮,避免葉酸流失;橘子、獼猴桃、葡萄等新鮮水果也有助於補充葉酸。
降糖比減脂更重要
“三高”中最易導致卒中的是高血壓,緊隨其後的是血糖。國內一項針對卒中的研究顯示,糖尿病與3~6個月內死亡或致殘及卒中複發風險增加有關。可見,糖尿病是中國缺血性卒中獨立的預後決定因素。高血糖對顱內微血管和大血管的損傷是持續性的。中國國家卒中注冊(CNSR)研究發現,降糖治療可使卒中一年複發率減少30%,死亡率降低57%,致殘率減少40%。
高血脂是卒中的第三大危險因素,其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隱藏在卒中背後的“敵人”。王擁軍表示,“壞膽固醇”會像垃圾一樣沉積在血管壁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繼而形成斑塊。斑塊增多增大可堵塞血管,使血流受阻;突然破裂會形成血栓,使血管急性閉塞,血流中斷。上述情況發生在腦部就會出現腦卒中。被稱作“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王擁軍建議卒中高危人群定期到醫院檢查血糖、血脂。如果查出糖耐量異常或確診為糖尿病,應聽從醫生的建議控製血糖,減少攝入的總熱量,少吃油脂,多吃粗糧、蔬菜、水果,要有適當的體力活動。如果存在血脂異常,要以低脂飲食為主,盡早戒煙限酒。
房顫是枚“定時炸彈”
在我國,心源性卒中約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0%。心房顫動是引發心源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發生房顫時心跳頻率會加快並失去原有規律,容易造成血液淤滯,從而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可能造成大腦血管栓塞。房顫患者的卒中發生率比無房顫者明顯更高。
目前,我國40歲以上人群終身罹患房顫的風險為1/4。房顫引起的卒中後果非常嚴重,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左右。而且,我國房顫病人抗栓治療比例太低。在中國國家卒中登記中,1.13萬例首發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中,有11.45%存在房顫;在已知房顫且無抗凝禁忌症的734例患者中,僅21.0%發病前接受抗凝治療。
研究發現,3/4的心房顫動相關性腦卒中是可以預防的,抗凝治療是關鍵。建議中年人群每年查一次動態心電圖,早期發現房顫。如果突然出現心悸、眩暈和暈厥、呼吸困難等房顫的典型症狀,需盡快到醫院排查。確診患者要遵醫囑堅持抗凝治療,必要時可進行導管射頻消融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