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附院喉頸部傷患者生死五分鍾

作者:本報記者 程守勤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11-13

  “筆落刀下”,如此的鏡頭似乎隻會在武打片裏閃回,可在三天前通大附院急診搶救室內就真實上演了這一幕,讓遭遇急性喉梗阻的袁海英幸運脫險----

  “沒有選擇,就在急診搶救室裏手術!”

  11月8日8時30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下稱通大附院)急診搶救室內氣氛異常緊張,在屏風圍起的臨時手術室裏,沒有無影燈,隻有一個簡陋的立燈,一名護士捏著簡易呼吸器,手術醫生和助手則敏捷地切開皮膚、切開氣管.......醫生緊急切開的是一個呼吸通道,而這個呼吸通道就是一個生命通道。

  這個躺在急診平車上接受手術的病人叫袁海英,家住江蘇濱海,20多天前遇到一起車禍,喉頸部受傷,輕度的呼吸困難在當地醫院一直不能糾正,為此於8日上午從濱海趕到通大附院看專家門診的。讓家人未能料到的是,剛到醫院病人的病情就急轉直下。

  “起先,病人還能與我們對話,突然她的呼吸變得窘迫起來,呼吸越來越困難,意識越來越淡漠,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三凹症’。”急診搶救護士總長崔秋霞所描述的“三凹症”在臨床上表現為吸氣時胸骨上窩、肋間隙、肋下及劍突下呈凹陷,通俗的說就是隻能吸氣不能呼氣,如不采取緊急措施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病人的呼吸就快沒了,已經沒有時間再把病人往手術室或者病房送了,我們當機立斷就在急診搶救室拉上屏風做臨時手術室。”,急診科護士總長崔秋霞和前來急會診的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邱曉霞果斷商議決定。在搭起臨時手術室的同時,急診室內一組人馬迅速調集手術包、麻醉藥等手術物品,包括準備好患者手術的頭位、戴好消毒手套,另一組人馬則緊張地與患者家屬手術談話,因為這是術前的必須程序。

  “醫生都急成這樣了,家裏人還遲遲不簽字!”

  從8點30分到8點35分的五分鍾,對在場的所有人都倍感煎熬。實施氣管切開術是必須征得家屬或病人的同意,但就這個簽字十分艱難、令人焦心。

  “當時,我們非常慎重地告訴家屬,必須立即實施手術,這是唯一的希望,但是在場的家屬卻遲遲不敢簽,要打電話征求家裏其他人的意見,真是把我們急死了!”就在醫院門診部接到急診值班主任沈雁波緊急彙報指示由患者本人簽字時,袁海英本人也呼之不應了!

  “我們在旁邊看著都急,醫生都急成這樣了,家裏人還遲遲不簽字!”在搶救袁海英的同時,急診室裏還有數位危重病人及陪伴的家屬,因心衰正在急救的病人張秀珍兒子在旁也忍不住催促。

  “家人的猶豫,我們能夠理解!因為一切來得太快了些!”在場的急診醫護人員事後對記者說。原來送袁海英來院的小夥子袁旭是其內侄,兒子在徐州讀大學,袁旭覺得實在擔不起這樣責任,萬一手術不成功怎麼辦?於是他立刻撥通了其姑姑袁秀雲的電話,袁秀雲是袁海英的姐姐,一起陪同來院的,當時她還在急診的停車場,十分鍾前袁海英情況還比較穩定,怎麼一眨眼功夫就要立即切開氣管呢,她實在不能接受,於是她就堅決喝斥內侄不能簽字。

  “不能等,因為生命容不得等待!”

  “如果家屬再猶豫,那我們來簽字擔保,哪怕可能引發糾紛我們還是要先救人。”通大附院門診部副主任張誌泉、王建平接到急診室電話後第一時間趕赴了現場。

  家屬遲遲不簽字,而袁海英又已呼之不應。她的心跳和血氧飽和度急劇下滑,死神在步步緊逼。

  “我們不能消極地等待,此刻的生命已經容不得等待。”崔秋霞總長很認真地複述了當時的搶救部署,“我們果斷分頭行動,一方麵與家屬做最後的爭取,同時薑麗娟護士長準備各種搶救設備,邱曉霞醫師消毒手進入手術狀態,我再次與門診部緊急彙報。”門診部副主任張誌泉、王建平接完電話,扔下手中的活就往一樓搶救室衝,“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在這種緊要關頭,我們既要遵循原則,更要竭盡全力。”

  幸運的是,患者內侄袁旭終於在關鍵時刻簽了字,各項準備工作早已就緒的手術醫師幾乎是“筆落刀下”,搶救的各個環節實現了無縫對接。

  “筆落刀下,5分鍾後患者清醒了過來!”

  11月8日8時35分,從手術刀落下到整個手術結束,前後僅3-5分鍾的時間,醫生麻利的速度讓從醫院停車場趕來的病人姐姐袁秀雲有點瞠目,“這麼快?結束了?”

  “實在沒有時間再等了,隻聽到旁邊的護士在報監護儀上的心跳數,50次,40次,30次,10次......就算家屬不簽字,我們自己擔風險,我們的手術刀也準備下了!”實施搶救手術的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邱曉霞對當時的情形曆曆在目。

  “這個病人是典型的急性喉梗阻,血氧飽和度已經降至0,搶救的機會轉瞬即逝!筆落刀下,我們必須搶時間,哪怕是搶一秒鍾,很幸運,患者5分鍾後清醒了過來!”邱曉霞告訴記者,“腦缺氧往往比心跳驟停更可怕,心跳驟停有時可以通過心肺複蘇恢複,而腦缺氧時間超過5分鍾,病人可能就不能再醒來,或成植物人或死亡。”

  幸運的是,在緊急的氣管切開術後氣道成功開放,昏迷的袁海英醒了過來,盡管暫時不能言語,但已能與醫護人員點頭示意。

  醒來的袁海英根本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也根本不知道“筆落刀下”意味著什麼,但在旁的內侄袁旭卻經曆了過山車般的悲喜之顛,他簽字的手依然有些顫抖。

  “我們就應該給醫生最大的信任!”

  “救命的時候,連醫生都不信,還能信誰?”袁旭看到了醫生關切與焦急的眼神,他不顧姑姑竭力的嗬斥落筆簽字。“我覺得這件事我做對了!我們就應該給醫生最大的信任!”

  “太突然了,我們當時完全嚇懵了!”袁秀雲回想起當時喝斥內侄簽字的情形十分後怕,她的武斷差一點誤了大事。其實,妹妹的命運很坎坷,5年前丈夫不幸離世,留下一兒一女,小女兒僅有7歲,袁海英對於這對兄妹來說就是“天”。

  目前,合並縱隔氣腫等情況的袁海英收住了通大附院耳鼻喉科病房進一步治療,據主診醫師邱曉霞醫師推斷當時很可能是因為外傷引發了雙側喉返神經麻痹,導致聲門活動漸進性靜止,加之感染或痰液堵塞,使得呼吸的唯一通道被迫關閉。

  其實,在醫院類似的緊急情況並不鮮見,如氣管異物、心肌梗死、腦疝或主動脈破裂等等,這些危急情況的緊急應對至關重要,搶救成功與否不僅依靠技術,更需要醫患的通力配合。

  短評:讓互信給生命一個機會

  如今的社會,有一種“流行病”,習慣性地質疑對方的用意或出發點,尤其是當下社會人群對醫療機構、醫生群體,常去設定醫生群體為一個假想敵,覺得實施的各種醫療行為都為金錢所趨,這種詭異思想讓社會群體學會了責難、學會了不信任,同樣也讓醫生群體學會了防範,學會了自衛性醫療。其實,這種質疑、這種無端的不信任是對生命的一種極端不尊重、極端不負責任。生命常常是脆弱的,生命有時是轉瞬即逝的,容不得絲毫怠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急診搶救室裏發生的這一幕就是最好的佐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章第六十條明確,在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規範的診療,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具有法律效應的條款,醫療機構和醫生群體可以選擇消極等待,但是他們沒有,因為他們心中有著對生命的至高尊重。施術者對於生命至高尊重的態度,同樣需要得到患者及家人的尊重和最大程度的信任,因為搶救最終能否成功就如硬幣的兩麵,往往沒有絕對的把握,在成功皆大歡喜的另一麵就可能就是無力回天,那麼我們的親人和家屬是否還能有同樣的理解、同樣的寬容,同樣的共擔。如果不是,搶救者內心將無比委屈,僅剩蒼涼,用信念支撐起的勇往直前可能就會崩塌,待下一次麵對生命危機時就可能不再如此義無反顧。

  此刻,我們讚賞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這群醫者挽救生命的智勇,更希望喚醒醫患間沉睡的信任,因為醫患互信是挽救生命的基石,隻有互信才能給生命一個機會。

關鍵字:通大附院,急診搶救室,喉頸部受傷,生死五分鍾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