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血管內治療(EVT)成為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療領域關注的熱點,《卒中》(Stroke)雜誌也在5月出版專刊進行討論。本報在此選專刊部分內容刊出。
5大研究數據總結
5項研究均在有經驗的介入中心進行,患者有可證實的顱內血管閉塞且起病6小時內(REVASCAT為8小時內)能運用取栓支架開通;患者入選標準也類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17分(四分位數13~21),ASPECTS為9分(範圍6~10),CT血管造影(CTA)證實頸內動脈末端或M1段閉塞(82%~96%);多數患者(73%~100%)接受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除SWIFTPRIME外所有試驗中80歲以上患者也能入組且依然獲益。盡管開通時間及開通率不盡相同,但所有試驗均表明EVT有效,預後良好率較常規內科治療組高14%~31%。
5大研究提供的可行性建議
⒈對於存在可證實的頸內動脈末端或M1段閉塞、非增強CT(NCCT)未見出血、有明顯的神經功能缺損及起病6小時內可開通的患者,機械取栓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治療手段。
⒉取栓前接受r-tPA溶栓同樣獲益,符合標準的患者可先接受r-tPA溶栓。
⒊在一個由院前至手術室多學科合作的介入中心接受治療、盡量縮短再通時間、使用可回收支架、避免全身麻醉均能使患者獲益。
尚未解決的問題
⒈哪些影像評估是必須的?是否應利用EXTEND-IA推薦的缺血半暗帶錯配來更精確地篩選患者?若用更精確的影像手段,是否會排除可能獲益的患者?若NIHSS評分較高的患者可迅速接受治療,則CTA所提供的信息相對於其所耗費的時間是否值得?
⒉患者取栓前接受r-tPA溶栓是必要的嗎?r-tPA會溶解閉塞血管的近端血栓,可能從一定程度上幫助取栓進行,但對有條件快速行介入治療及有出血高風險的患者是否應行r-tPA治療仍值得探索。
⒊在沒有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取栓條件的醫院,如何根據臨床特點篩選轉診患者?根據這些研究入組標準,應將NIHSS>12、CT未見明顯出血的患者迅速轉診。
⒋未來能否做得更好?盡管這些試驗明確證明機械取栓是一項有效治療手段,但有29%~67%患者預後較差,故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除提高手術水平外,還可加快治療時間,或應用其他輔助手段如抗血栓/抗血小板藥物,或增加細胞保護因子,以幫助改善患者預後。[格羅塔(Grotta)和哈克(Hacke)著,張雪蕾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