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血管內治療的研究曆程

作者:責編 李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7-09

專題:急性卒中血管內治療麵麵觀

        一、血管內治療遭遇“寒冬”

        2013 年,IMS Ⅲ 、SYNTHESIS 擴展研究以及MRRESCUE 研究結果的發表,給如火如荼的血管內治療研究潑了盆冷水,也使關於血管內治療的爭議達到了頂峰。然而,上述研究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IMS Ⅲ研究中,納入患者僅47%在入組時接受了腦血管影像學檢查,使幹預組近20%患者並無LVO或可治療的血栓;同時,多數患者應用的是第一代取栓裝置,再通率僅約40%,而如果使用第二代取栓裝置,可相應提高再通率。

        SYNTHESIS 擴展研究中,血管內治療組患者10%經神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無血栓形成,但仍接受了動脈tPA溶栓;而血管造影確認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僅有近1/3在動脈tPA基礎上接受了機械取栓,但並未報告再通率。

        MR RESCUE 研究同樣僅應用了第一代取栓裝置,大大降低了可能的再通率。

        關於這3項隨機對照研究的普遍批評在於,治療前缺乏影像學確認LVO,多數應用第一代取栓裝置,啟動血管內治療前等待時間較長。

        二、血管內治療“春天”到來

        2014年12月,多中心、前瞻性、隨機、開放性血管內治療AIS研究MR CLEAN結果發布。結果顯示,AIS患者在發病6小時內(多數經靜脈tPA溶栓治療)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之後,至2015年4月,ESCAPE、EXTEND IA、SWIFT PRIME及REVASCAT研究相繼發布,結果提示,對於AIS患者,發病6小時內應用血管內治療較單獨應用靜脈tPA溶栓,患者獲益顯著,且未增加症狀性顱內出血風險。

關鍵字:卒中血管內治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