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卒中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15專題報道(CSA&TISC2015)
講者: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馬克?菲舍(MarcFisher)
6月27日開幕式後,全體大會開始了。意大利羅馬琳達大學張和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馬克?菲舍(Marc Fisher)教授、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喬安娜?沃德洛(Joanna Wardlaw)教授等分別帶來了精彩的報告。在此我們選取部分內容刊出。
急性卒中的治療未來可能著重於以下幾個方麵,包括完善溶栓及血管內治療等相關的輔助治療,改善藥理性血管再通治療效果,對新治療手段和方法進行評價,以及完善醫療體係以推進急性卒中治療等。
再灌注治療相關輔助治療
低溫療法的效果已在動物模型中得到驗證,但其在人體中的應用因可能引起感染等並發症,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大腦等器官發生缺血暴露時會產生缺血適應,這種缺血適應可能使器官組織獲益。去年年初發表在《卒中》(Stroke)雜誌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個假說,今年將會有大型臨床研究對其進行進一步驗證。
另一種輔助治療手段是院前(或抵達急診室時)給予患者神經保護劑等藥物或氣體(例如高流量吸氧)凍結“半暗帶”。通常情況下,卒中患者剛發生梗死時,缺血核心區(core)較小但“半暗帶”範圍較大,如果不給予藥物,隨著時間推移,核心區會進一步向“半暗帶”擴大。而給予藥物可延緩或停止這一進程,並可能使更多患者適宜接受血管內治療並從中獲益。當然,“凍結半暗帶”的有效性仍需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再灌注損傷也是卒中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隨著血管內治療的廣泛開展,再灌注損傷在臨床上將更為常見,應進行臨床研究找到有效應對方法。通過血管內治療將藥物注入再灌注損傷區域或許為一種有效手段。
增強側支循環也是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其機製包括應用血管擴張藥物(例如硝酸甘油)擴張血管增加側支循環、直接的神經保護作用和調節血壓。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目前最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是ENOS研究,共納入314例卒中發生6小時以內的患者,結果提示增強側支循環可使患者顯著獲益。
新型靜脈溶栓藥物
新藥替奈普酶(TNK)和去氨普酶在靜脈溶栓中的作用已在進行臨床研究,其中去氨普酶在DIASⅢ期臨床試驗中的結果令人失望;替奈普酶2b期臨床試驗顯示,與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相比,其可提供更強的再灌注和更好的臨床結局。此外,研究顯示,tPA聯合膜聯蛋白2(rA2)可增強溶栓有效性,且可減少tPA劑量,從而提高溶栓安全性。
卒中醫療體係建設
為改善卒中診療,應建立區域化的醫療係統,成立初級卒中中心,分診患者、給予靜脈溶栓治療或直接向三級醫學中心轉診患者;患者應能夠在初級卒中中心接受影像學檢查,包括CT血管成像(CTA)和半暗帶成像(最好使用CT灌注成像)等;能夠提供遠程醫療及車上CT,並能夠在急救車上對患者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