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內治療方麵,也沒有新的研究結果發布。Diener教授、赫爾韋(C.Herweh)教授、梅克爾(S.Meckel)教授和來自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新峰教授分別根據自己團隊的研究和自身經驗,從不同側麵總結和解讀了“灰暗的”2013年針對血管內治療的IMSⅢ、MR RESCUE和SYNTHESIS研究3項陰性結果試驗,隨後又分析了自2014年底以來發布的關於血管內取栓急診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7項陽性結果試驗。除去1項試驗(RESILIENT)隻發布了初步結果外,其餘6項試驗――MR CLEAN、REVASCAT、ESCAPE、SWIFT-PRIME、EXTEND IA和THRAPY試驗均為RCT,分為器械取栓組和藥物治療(對照)組,絕對比值比分別為33%、44%、53%、60%、71%和38%,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劉新峰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麵對卒中急診患者,中國每家醫院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能延誤治療,這是廣泛存在的問題。因此,要在臨床廣泛開展卒中急性期血管內治療,希望與挑戰並存。
恰當的病例選擇,更快的處理速度,不再糾結是否全麻、是否等待血管造影和磁共振結果,並且均使用新型取栓裝置。上述特點使幾項RCT出現“一邊倒”的陽性結果,令廣大卒中團隊歡欣鼓舞。筆者認為,這樣的結果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之前報告的3項陰性結果的研究也並非一無是處,而恰恰說明了血管內治療探索步伐的艱辛。
隨著人們對腦血管病認識的提高,對擇期介入治療的猶豫不決使更多人聚焦在急性期治療上。正是基於對急性期治療的信心,當卒中團隊麵對患者時,靈活機動的評價策略、超強的團隊協作精神、時間就是生命的治療理念貫徹在每分每秒,所以才使卒中急性期血管內治療利好證據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