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死(LI)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 韓西娟 賈建平 孫永馨 來源:《臨床神經病學雜誌》 日期:15-06-05

Lacunar infarction.jpg

  LI的概念 LI 起源於法語的la lacune。1838 年德國學者Dechambre描述了病理學上的腔隙,係指腦深部小梗死在恢複過程中貯滿液體的小腔隙。LI 是長期高血壓、糖尿病等引起的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病,是指腦深部直徑在15 ~ 20 mm 以下的缺血性小梗死灶,多在2 ~ 15 mm 之間,而15 ~ 20 mm 是腔隙的最大限度,發病率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5%。

  LI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是本病的直接原因,糖尿病、脂代謝障礙亦可引起本病,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變及血液高凝狀態是LI 的獨立危險因素。心髒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所致的栓子脫落也可造成LI。年齡亦是LI的危險因素,60歲以上LI多見,45歲以上,年齡每增加10 歲,其LI的危險性增加約1倍。

  LI的病理機製 Fisher觀察到,一般情況下管徑為40~200 μm 的血管,其肌層和彈力層可被膠原蛋白和玻璃樣變性物質置換,即所謂的“脂質透明樣變性”; 管徑為300~500 μm的血管存在微動脈粥樣斑塊。

  LI的臨床表現 本病大多數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出現輕偏癱,構音障礙等局灶神經功能受損的體征; 也有少數患者無臨床受損體征,或者僅表現為頭疼、頭暈、彌漫性白質疏鬆。Fisher自1965年以來通過大量病理學和臨床研究,歸納出21種LI。根據Fisher分類法,較多見的類型主要為以下五種: (1) 純運動性輕偏癱; (2) 純感覺性卒中; (3) 共濟失調性輕偏癱; (4) 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 (5) 感覺運動性卒中。

  LI的影像學特征 (1) CT 梗死灶最大直徑<15 mm,可為多發性; (2) 病灶僅限於大腦深部和腦幹等穿支動脈供血的單個區域,多見於殼核(約占1/3) ,其次是腦橋、丘腦、尾狀核、內囊後肢和放射冠。

  LI的治療 LI的治療基本上與腦梗死相似,主要是加強病因治療,有效控製血壓、血糖、血脂及心髒病,預防複發。

關鍵字:腔隙性腦梗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