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急性卒中的心電圖改變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劉元生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8-05

   摘要 

  病例1 患者女性,75歲,因意識不清1天入院。頭顱CT 示右側基底節區出血破入腦室,心電圖改變見圖1。

  病例2 患者女性,70歲,急性腦梗死1天。頭顱CT示雙側基底節區半卵圓中心腔隙灶。心電圖改變見圖2。

  病例3 患者女性,52歲,診斷為“ 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右側大腦島葉皮層梗死時心電圖改變見圖3。

     

  腦心綜合征是指因急性腦病[主要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大麵積腦梗死和急性顱腦外傷]累及下丘腦和自主神經中樞而引發的心電圖異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心內膜下出血或心力衰竭。當腦病漸趨平穩或好轉時,心髒症狀及心電圖異常隨之好轉或消失。中樞神經係統介導的心髒損傷已成為當前研究腦心相互作用的新領域。   

  

  

  圖1  心電圖表現為廣泛導聯ST段下移和T波低平、倒置

  病例1 患者女性,75歲,因意識不清1天入院。頭顱CT 示右側基底節區出血破入腦室,心電圖改變見圖1

  

  圖2 心電圖表現為廣泛導聯有深而倒置的T波,ST段水平下移,QTc間期延長520 ms

  病例2 患者女性,70歲,急性腦梗死1天。頭顱CT示雙側基底節區半卵圓中心腔隙灶。心電圖改變見圖2

  

  圖3 心電圖表現為神經源性T波倒置

  病例3 患者女性,52歲,診斷為“ 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右側大腦島葉皮層梗死時心電圖改變見圖3

  腦心綜合征是指因急性腦病[主要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大麵積腦梗死和急性顱腦外傷]累及下丘腦和自主神經中樞而引發的心電圖異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心內膜下出血或心力衰竭。當腦病漸趨平穩或好轉時,心髒症狀及心電圖異常隨之好轉或消失。中樞神經係統介導的心髒損傷已成為當前研究腦心相互作用的新領域。

   急性卒中的心電圖表現 

  早在1954年,伯奇(Burch)等就首次提出了急性卒中可出現心電圖改變。急性腦梗死、急性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出現心電圖異常的比例分別為60%、50%和44%。

  急性卒中患者的心電圖異常大多數表現為多導聯廣泛出現且深度倒置的T波,且該T波的兩支不對稱。其他心電圖表現包括:明顯的U波、QT間期延長、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和嚴重快速性心律失常。哥德斯坦(Goldstein)報告,急性卒中出現QT間期延長、心肌缺血、U波、心動過速和心律失常的比例分別為45%、59.3%、28%、28%和27%。此外,腦血栓患者房顫發生率較高(47%),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較常出現QT間期延長(71%)和竇性心律失常(18%)。急性腦梗死患者若出現2個以上心電圖導聯Q波,提示預後不良。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十分常見,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生率為65%,出血性卒中患者發生率為57%。

  心房顫動(房顫)/心房撲動(房撲) 房顫占急性卒中心律失常的25%~47%,缺血性卒中較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發生房顫。

  室性心律失常 14%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會發生室性心律失常。

  QT間期延長 急性卒中患者最初24 h內的QT間期離散度增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QT間期延長發生率高,QTc離散度增大是腦出血的重要預後因素。QT間期延長及QT間期離散度增大也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見心電圖表現。

  其他 包括竇性心動過緩、束支阻滯和房室傳導阻滯等。

  急性出血性卒中的心電圖表現 

  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包括:T波高尖、平坦和倒置,QT間期延長,ST段抬高和下移,U波明顯,P波高尖和病理性Q波,偶爾可見J波。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心律失常發生率很高,甚至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轉型室速、心室撲動和顫動)。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為14%,其中5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QTc≥470 ms 。

  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診治要點:①患者常出現QTc 間期延長;②女性和低鉀血症是發生QTc 間期顯著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③靜脈輸液時應注意補充氯化鉀,尤其對於女性患者;④注意進行心電圖監測,盡可能檢出嚴重心律失常,並避免使用延長心室複極的藥物。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心電圖表現 

  TIA患者短期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很高,所以應常規進行心電圖檢查,從而檢出新發房顫、房室傳導阻滯和心肌缺血。

  一項研究顯示,老年急性卒中和TIA患者房顫發生率為25%,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心肌缺血發生率也很高。

  此外,詹森(Jensen)等以人群為基礎的研究結果顯示,13%~1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表現為ST段下移和T波倒置,且常出現QT間期延長及QT間期離散度增大。對於缺血性卒中患者,若QTc 間期延長>440 ms(女)或438 ms(男)時,提示預後不佳。

  急性卒中部位對心電圖的影響 

    急性卒中的心電圖表現根據卒中部位不同而各異。①顳葉、額葉和頂葉卒中患者的心電圖改變較多見;②左側頂葉和右側額葉腦梗死患者常出現缺血性T波倒置;③大腦半球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發生率高於腦幹卒中患者;④大腦島葉急性卒中可出現竇性心動過速、早搏和ST段抬高。右側島葉卒中可發生房顫、房室傳導阻滯及早搏。此外,由於右側島葉對心髒自主神經調節至關重要,該部位卒中較其他任何部位卒中更易發生複雜及惡性心律失常,加之患者QTc間期延長和左束支傳導阻滯發生率高,故預後不佳。

  急性卒中心電圖異常的機製 

  急性卒中患者心髒事件發生率較高,可能與中樞自主神經損傷有關,也可能與卒中早期血液循環中兒茶酚胺濃度增加有關。

  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活性均增強,心律失常發生率很高,甚至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轉型室速、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其機製可能與QT間期延長和低鉀血症有關。

  右側大腦半球的島葉對心髒自主神經調節過程發揮著重要影響。因此,右側島葉卒中較其他任何部位卒中更易發生複雜性心律失常。

  要點一覽

  ●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心電圖異常發生率可高達60%;

  ● 急性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均可出現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顫發生率高於急性出血性卒中;

  ● 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QTc間期延長和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高於急性缺血性卒中;

  ● 右側大腦半球島葉卒中更易發生複雜性心律失常;

  ● 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患者(尤其是女性),靜脈輸液時應注意補充氯化鉀,並避免使用延長心室複極的藥物;

  ● 急性卒中患者心髒事件發生率較高,可能與中樞自主神經損傷有關,也可能與卒中早期血液循環中兒茶酚胺濃度增加有關。

關鍵字:腦心綜合征,,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大麵積腦梗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