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梅伯格教授
深部腦刺激(DBS)屬於神經調控手段,目前已應用於運動障礙疾病的治療,還擴展用於癲癇、癡呆、疼痛、藥物成癮等一係列神經精神類疾病。在運動障礙專科醫生和神經外科醫生的共同努力下,把握好手術適應證,DBS治療運動障礙特別是帕金森病(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得到了認可。美國埃默裏大學的海倫?梅伯格(Helen S.Mayberg)教授講述了如何從全新視角認識DBS對抑鬱的治療。
抑鬱是一種負麵情緒,嚴重的抑鬱症可導致一係列軀體不適,認知功能下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很多神經科疾病(包括PD在內)患者都存在抑鬱情緒。大部分抑鬱症患者可通過長期和規範的藥物治療回歸工作和生活。但仍有一些患者,藥物療效欠佳,且易複發,我們稱之為難治性抑鬱(TRD)。
利用功能影像學可觀察抑鬱患者的腦代謝。借助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腦血流量(PET-CBF),發現邊緣係統-皮層的代謝存在鏡像關係。PET觀察到抑鬱症患者胼胝體25區明顯激活,而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電休克療法、重複經顱磁刺激或損毀手術治療有效的患者,該區域代謝明顯減弱。由此提出一項假設,TRD患者存在胼胝體-皮層係統紊亂,若能采取一種手段,無論是通過局部還是遠程效應調控該回路,降低胼胝體區域的代謝,將可能達到治療目的。DBS正好滿足這一要求。
梅伯格教授等對6例TRD患者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DBS治療。其中,4例患者症狀有所緩解,通過PET觀察到這些患者胼胝體腦區代謝減弱。後續研究顯示,效果欠佳的患者通過改變電極的位置,如將電極後置,有時可以取得療效。
通過延長觀察時間,還發現DBS治療TRD存在兩種效應。一是即時效應,與DBS的局部毀損效應有關,患者會明顯感覺反應變快了;二是延遲效應,在抑鬱症狀複發後,經曆一段時間,臨床症狀可再次改善,與DBS改變傳導通路,重塑皮層-胼胝體回路有關。
總之,借助分子生物、分子影像以及功能影像技術,我們能看到神經調控前後神經係統發生的變化,為認識很多疾病提供嶄新的視角,包括DBS在內的神經調控是一個值得深入認識和探索的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