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寄語
康複醫學關注的是如何減少患者功能障礙、提高生活質量。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康複是一個幫助患者或殘障人員在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內和環境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根據其願望和生活計劃,促進其充分發揮在身體、心理、社會生活、職業、業餘消遣和教育上的潛能。因此,若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和心理),在慢性病的治療體係中,必須有康複科醫生的參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以及城市衛生服務的區域化,全科醫生在日常工作中將麵對大量的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病等)患者,並肩負著幫助上述人群回歸社區後功能障礙恢複的重大責任。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明確康複理念和掌握康複的基本方法十分必要。同時一、二級醫院還須加強康複設施和康複技術人員的配備,以便全科醫生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全科醫生是一個光榮、神聖和艱苦的工作。需要具備堅定的信念和奉獻的精神。從目前來看,與專科醫生相比,全科醫生在接受繼續教育和資源享用方麵均占劣勢。但我相信,隨著我國衛生體製的調整,全科醫生的職業發展將具有更廣闊的空間,全科醫生也將在慢性病防治等諸多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康複研究中心
北京博愛醫院神經康複科 張通教授
卒中患者的預後受多種因素影響,吞咽障礙與營養障礙是卒中患者常見問題,兩者常同時存在,且可共同作用致使誤吸、體重下降、免疫力下降和多重感染,可以顯著影響卒中患者預後,是導致患者死亡、殘疾、感染等並發症增加以及延長住院時間的重要危險因素。
與營養正常者相比,營養不良患者在住院期間更易並發肺炎或其他部位感染,以及胃腸道出血。營養不良者6個月內的死亡率及嚴重致殘率更高,卒中患者合並營養不良是導致不良轉歸的獨立危險因素。
卒中患者營養障礙包括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以營養不良為主。2003年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顯示,卒中後1個月患者營養障礙發生率是16%;2005年我國一項研究顯示,卒中急性期患者住院期間的營養障礙發生率是11.3%。進食營養管理正成為卒中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卒中患者的進食營養狀況進行及時正確地評價,對於治療將具有重要的臨床、社會價值。
卒中患者易發生營養不良
多數卒中患者是老年人,本身存在吞咽功能退行性改變。卒中相關的意識障礙、精神認知障礙,尤其是神經源性吞咽障礙,均可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急性期患者,部分醫務人員的認識存在誤區,不能及時正確地給予腸內營養,而是通過靜脈給予藥物治療和補充部分能量,這可導致患者營養攝入嚴重不足。同時,應激、感染等因素可致代謝增強和胃腸道功能失調,進而導致營養吸收障礙和營養不良,其中吞咽障礙是卒中後發生營養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對卒中患者的治療主要依賴於藥物,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始終被動接受各種藥物,而忽略了營養狀態在卒中康複中的作用,這是導致卒中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營養及吞咽功能的篩查與評價
營養管理是一個團隊式工作,包括相關科室的醫生、康複醫生、護士和營養師等。
急性卒中患者的攝食營養管理均應由專業人員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吞咽功能篩查,對存在營養風險、吞咽障礙篩查異常的患者應進行臨床營養和吞咽功能評價。對其他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的原因,如意識障礙、精神認知障礙、運動障礙等也應由專業人員評價。
通過上述評價,可明確幹擾營養及水分攝取、可能導致誤吸的因素、各種並發症發生風險、進食途徑(經口、非經口)以及所須能量、蛋白質及液體總量,並據此製定個體化管理方案。
營養風險篩查及臨床營養評價
營養風險定義 2002年 歐洲腸內腸外營養學會(ESPEN)將“營養風險”定義為現存的或潛在的與營養因素相關的導致患者出現不良臨床轉歸的風險。
應特別強調的是,所謂營養風險並不是指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營養風險概念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營養風險與臨床轉歸密切相關。 營養風險篩查(NRS)是由臨床醫護人員、營養師等實施的快速、簡便的篩查方法,以決定是否須製定和實施腸外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
營養風險篩查工具 目前,在臨床工作中應用的營養評定工具有10餘種之多,包括使用單一指標和複合指標兩類。單一指標如體質指數(BMI)、血清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紅蛋白(Hb)等,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主要研究集中在探討複合指標的篩查工具,以提高篩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目前有多個篩選工具,如主觀全麵評估(SGA)、營養不良通用篩選工具(MUST)、簡易營養評估(MNA)、營養風險指數(NRI)以及營養風險篩查2002版(NRS200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