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腦血管病抗栓治療策略選擇

作者:沐雨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07-06

張蘇明教授

  腦出血腦血管病最嚴重的並發症之一,死亡率非常高。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張蘇明教授在2012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上闡述了出血性腦血管病抗栓治療的策略選擇。他指出,對存在潛在的凝血功能異常(抗凝、抗血小板治療)的腦出血患者應以最快速度糾正INR(rFⅦa或PCC)。對於是否繼續抗凝、抗血小板治療,要評估獲益和風險的比例。對於腦出血患者要藥物和物理治療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抗凝治療後腦出血

  張教授指出,維生素K隻能作為其他更加迅速治療的輔助,因為即使靜脈應用維生素K,糾正INR也需要數小時。新鮮冰凍血漿效果受限是由於過敏的風險、輸血傳染疾病的風險、獲得血漿所需的時間及糾正INR需要量的限製。

  凝血酶原複合物(PCC)能迅速(數分鍾內)使接受口服抗凝藥(OAC)治療的患者的INR回複至正常,並具有配製和給藥迅速、容量小而凝血因子濃度高並已經過滅活感染源等優點,因此被推薦用於逆轉華法林引起的凝血異常。

  重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能使OAC治療後腦出血患者的INR迅速回複正常,但不像PCC一樣恢複凝血酶的生成。因此,不推薦將rFⅦa常規用於逆轉華法林的抗凝作用。

  2010年美國指南推薦:OAC治療後腦出血患者應停止服用華法林,接受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替代治療,同時靜脈應用維生素K(Ⅰ級推薦,C級證據);可考慮將PCC作為冰凍血漿的一種替代選擇(Ⅱa級推薦,B級證據);不推薦rFⅦa常規用作腦出血患者逆轉OAC抗凝效果的唯一藥物(Ⅲ級推薦,C級證據)。

  OAC治療後的腦出血患者是否需要重新開始並繼續服用抗凝藥防止栓塞,最重要的是明確引起出血最可能的原因(高血壓、血管澱粉樣變等)。美國指南推薦:自發性腦葉出血者建議避免長期使用抗凝治療作為房顫的治療方法(Ⅱa級推薦,B級證據);非腦葉出血的患者急性期後可以考慮抗凝治療,所有的腦出血急性期後都可以考慮抗血小板治療(Ⅱb級推薦,B級證據)。

  抗血小板相關腦出血

  對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腦出血患者輸血小板或相關製劑進行止血的安全性和療效仍不清楚。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腦出血患者出現腦部微出現的幾率明顯增高。

  對於多處微出血,尤其是腦葉微出血的患者,存在腦出血的風險可能大於抗血小板治療獲得的益處。因此,微出血的篩查要作為評估是否繼續使用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因素。

  預防深靜脈血栓

  一項非對照研究表明在腦出血後第二天開始抗凝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減少,而再出血也未增加。另一項研究表明在腦出血後48小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是安全的。

  2010年美國指南推薦:腦出血患者應在彈力襪基礎上使用間斷氣壓法預防深靜脈血栓栓塞(Ⅰ級推薦,B級證據);確認出血停止後,臥床的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後1~4天可考慮給予小劑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Ⅱb級推薦,B級證據)。

  新型口服抗凝藥(達比加群、阿呱沙班、利伐沙班)

  張蘇明教授指出,達比加群不需要常規檢測,預防梗死的效果不次於或優於華法林,出血時,應用rFⅦa或PCC治療。阿呱沙班也不需要常規檢測,對於房顫的患者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優於華法林,但與華法林存在相同的出血可能。利伐沙班預防缺血性事件的效果與華法林相當,與華法林相比,其腦出血和致死性出血的幾率低。

  

關鍵字:腦出血,腦血管病,張蘇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