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焰生:小血管 大問題

作者:小哲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2-07-04

李焰生

李焰生教授

  6月29日,在2012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小血管病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李焰生教授向與會者講解了腦小血管病的相關知識。

  腦小血管病的病因病理分類

  1型為小動脈硬化,表現為纖維素樣壞死、微粥樣硬化瘤、微動脈瘤、節段性結構紊亂;2型為散發性或遺傳性腦澱粉樣血管病;3型為遺傳性小血管病,表現為CADASIL、CARASIL、MELAS、Fabry、遺傳性腦網膜小血管病;4型為炎症或免疫介導的小血管病,表現為Wegener、多種風濕病、血管炎;5型為靜脈膠原病,表現為小靜脈增厚、閉塞;6型為其他小血管病,表現為放射後血管病。

  其中,小血管澱粉樣病變主要是由於腦膜的中小動脈和微動脈的管壁發生改變,嗜剛果紅、βA4免疫反應性澱粉樣蛋白進行性聚集,可累及毛細血管和微靜脈,常見於AD、少數遺傳病和老年患者。小血管澱粉樣病變常常與微出血和腦葉出血相關。

  SVD的流行病學

  隨年齡增加而明顯增多,70歲以上人群MRI發現10~30%存在SVD。SI是臨床卒中的5~6倍。VCI人群中90%存在SVD,血管性癡呆(VaD)中60%存在SVD。老年期抑鬱者中1/3為Vdep,SVD是發生血管性抑鬱的重要原因。AD患者中有30%存在SVD。混合型癡呆是最常見的癡呆類型。

  腔隙性梗死流行病學與大動脈粥樣硬化性卒中不同:早期複發的風險低,早期死亡率低,可能栓塞性病因,許多是不明原因的小血管內在性病變。目前,腔隙性梗死出現的問題是:臨床、影像學概念不統一;小血管大小沒有共識;缺乏臨床與病理的一致性;病因不明;如何與血管周圍間隙擴大區分;Silent infarct與認知損害相關。

  SVD的臨床表現

  SVD經典的臨床表現是腔隙性梗死(LI),現代認識認為其臨床表現包括,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VCI)、混合性癡呆、血管性抑鬱(Vdep)、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老年ADL。SVD患者是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腦小血管病的不同表現

  腦小血管病的不同表現

  2010年7月最新在線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腦白質高信號可使卒中風險增加3倍以上,癡呆風險增加2倍,死亡風險增加2倍。

  小血管病的治療

  小血管病占急性腦梗死的1/4,阿司匹林、溶栓和卒中多元均有效;溶栓風險大;CEA風險大但非禁忌;抗凝增加風險;抗血小板增加出血;西洛他唑優於阿司匹林,雙抗差;他汀增加出血風險,但利遠大於弊;降壓最重要;認知改善使用ACHEI和美金剛。目前,缺乏專門針對小血管病的臨床試驗,SPS3降低腔隙性卒中患者收縮壓可行試驗失敗。

  (本文根據大會報告整理)

關鍵字:李焰生,天壇會,腦小血管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