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開的2012歐洲卒中大會(ESC)年會上,瑞士和英國學者共同開展的有關血管內治療(EVT)相比於動脈內膜切除術(CEA)治療頸動脈狹窄療效的最新科克倫薈萃分析顯示:與CEA相比,EVT患者的圍手術期卒中或死亡風險增加,但此增加危險僅見於年齡較大的患者。EVT的心肌梗死、顱神經麻痹和入路部位血腫發生風險較小。兩種治療預防圍手術期後卒中的療效相當,但需要更多資料來評估EVT的長期療效,並確定無症狀狹窄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法。
在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患者,EVT有可能是CEA的有益替代治療方法。研究人員選擇了所有有關EVT (球囊血管成形術或支架術)對比CEA的隨機研究。采用Peto固定效應模型(FE)和Mantel-Haenszel隨機效應模型(MH)(以避免出現顯著的異質性)及意向治療數據進行分析。
此項薈萃分析共納入16項研究,7572例患者和7578次手術。在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中,EVT組的隨機分組至治療後30天的死亡或所有卒中風險 (主要安全結果)較CEA組高 【FE比值比(OR)為 1.70,P<0.00001;MH OR為1.72,P=0.0006]。此轉歸在70歲以下患者的OR為1.16(95%CI為0.80- 1.67),≥70歲患者中OR為2.17(95%為1.58- 2.98),(交互作用P=0.01)。男性和女性間沒有顯著交互作用。EVT的心肌梗死(OR為 0.46, P=0.01),顱神經麻痹(OR 為0.16,P<0.00001),入路部位血腫(OR為0.34,P<0.00001) 發生危險較小。 2治療組圍手術期後同側卒中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 (OR為0.93,95%CI為0.60-1.45),但EVT後嚴重再狹窄較常見(FE OR為 2.12,P<0.00001;MH OR為2.06,P=0.05)。在無症狀狹窄患者中,主要安全轉歸無顯著差異(OR為1.69,95%CI為0.8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