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型頭痛(TTH)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之一,表現為慢性雙側頭部緊箍樣或壓迫性疼痛。本病曾被稱為緊張性頭痛、肌收縮性頭痛、心因性頭痛、壓力性頭痛等,1988年國際頭痛學會(IHS)將其明確為緊張型頭痛,並將其分為偶發性緊張型頭痛、頻繁發作性緊張型頭痛、慢性緊張型頭痛和很可能的緊張型頭痛4類,並製定了統一的診斷標準。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49歲,因反複發作性頭痛10年,再發加重1個月就診。患者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複頭痛,疼痛位於雙側額部、顳部,壓迫性頭痛,輕至中度,伴頭暈,無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每次持續約20小時。就診前1個月發作頻繁,疼痛程度加重,有時須服止痛藥物。既往史、家族史、查體及輔助檢查均無明顯異常。
診斷 緊張型頭痛。
治療 給予阿米替林25 mg,1日2次。隨訪1年發現,患者頭痛發作頻率降低,且程度減輕,勞作正常。
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
患者主要表現為雙側頭痛,可位於頂部、枕部、額部及顳部,也可牽涉至頸部、眼部或其他肌群。疼痛為一種恒定的鈍痛,緊箍樣或壓迫性,無搏動性;輕中度,少有重度疼痛;日常活動不加重。
發作性TTH一般持續30分鍾到7天,慢性TTH可持續存在。發作時可伴畏光或畏聲,一般不伴惡心、嘔吐及先兆症狀。部分可伴頭暈、心悸、失眠、焦慮、頸部肌肉緊張及麵色蒼白等症狀。
治療
本病的治療包括急性藥理學、預防性藥理學和非藥物幹預(包括心理療法和物理療法),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單獨或綜合使用這些療法。
心理療法
本病診斷明確後須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對頭痛的恐懼,使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樂觀的生活態度。對藥物依賴或濫用患者,應使其戒除對藥物的依賴心理。
物理療法
本病的治療還可通過推拿、針灸、熱生物反饋、放鬆訓練等方式,改善患者額、顳、枕部及肩背部的肌緊張,從而使這些部位的肌肉放鬆。
200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頻繁發作或慢性TTH患者,針灸治療可能是一種有價值的非藥物性治療手段。熱生物反饋技術也可能提供幫助。但手法治療,如脊柱、肌肉組織及肌筋膜組織的推拿等,國際上目前的觀點尚不統一,有待於進一步循證醫學的證實。
藥物治療
本病的藥物治療分為發作期和預防性治療兩種。
發作期治療 發作期治療以止痛為目的,藥物主要包括以下兩種:①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的單一製劑,阿司匹林為最常用的藥物。其他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萘普生、酮洛芬和雙氯芬酸。非處方止痛藥對偶發性TTH一般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頻繁使用止痛藥可能導致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特別是應盡量避免使用含有布他比妥的複方止痛藥;② 咖啡因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的複方製劑,但頻繁使用含有咖啡因的複方製劑也可能導致攝入過量性頭痛。
此外,麥角胺、肉毒素A及中藥對本病的療效目前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證實。
預防性治療 對頻發性和慢性TTH須采用預防性治療。方法包括:① 抗抑鬱藥物,主要是三環類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多塞平)和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② 肌肉鬆弛劑(包括鹽酸乙呱立鬆、巴氯芬等);③ 部分抗癲癇藥物(如托吡酯、丙戊酸)。
阿米替林被認為是可長期應用於慢性TTH的一線預防性治療藥物,而米氮平與文拉法辛是二線預防性治療藥物,丙咪嗪、馬普替林和米安色林對本病也可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