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學科,神經科疾病本身的複雜性要求醫生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病學的知識,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從而對疾病進行定位和定性診斷,再結合輔助檢查結果,得出完整的診斷。此外,當臨床症狀和體征與輔助檢查結果相矛盾時,應以臨床症狀和體征為主,這就體現了體格檢查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
病例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病例簡述 患者女性,63歲。因轉頭時突然跌倒,短時間即恢複並能自行站立就診。患者曾就診於多家醫院均未發現異常。本次就診時,發現患者體型較胖,言語和活動正常。查體時,患者因轉頭突然出現雙下肢無力跌倒,雙上肢有保護性動作,症狀持續數秒,未經攙扶即自行站起。以查體時發現的症狀,結合其年齡及體態,遂懷疑TIA。頭頸CT血管造影提示基底動脈狹窄。明確TIA的診斷,完善其他相關檢查後,給予抗血小板和降脂治療,患者症狀恢複良好。
病例分析 本患者發病具有以下特點:① 患者兩次的症狀相同,均在轉頭時出現(圖1),且為發作性,突發突止,持續時間短;② 發作時意識清楚,雙上肢有保護性動作。結合其處於腦血管病高發年齡,伴有肥胖等危險因素,可做出判斷。
本病須與暈厥(發作時意識喪失,可依據發作時的症狀加以區分)和失張力性發作相鑒別。後者為癲癇的一種,發作時部分或全身肌肉張力突然降低導致點頭、張口、肢體下垂或軀幹失張力跌倒,持續數秒至1分鍾。時間短者意識障礙可不明顯,發作後立即清醒和站起,可根據腦電圖加以區分。
回顧本病例,可發現視診在TIA的診斷中至關重要。因本病為發作性疾病,且發作時間較短,患者和家屬由於缺乏相應醫學知識而難以準確提供有診斷價值的信息,故診斷過程中觀察到患者發病誘因及持續時間對於診斷非常重要。
病例2 缺血性腦卒中(延髓背外側綜合征)
病例簡述 患者男性,55歲,因休息時突發頭暈,伴惡心、嘔吐就診。查體見患者走路不穩,須攙扶,時有惡心,聲音沙啞,語音低微;左眼瞳孔較右眼縮小,有眼震,左側麵部無汗出;左側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難;左側肢體共濟失調,左側霍納(Horner)征陽性,左側麵部及右側偏身痛覺減退。依據其突然起病及典型體征擬診斷為缺血性腦卒中[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又稱瓦倫貝格(Wallenberg)綜合征]。頭顱磁共振成像(MRI)示左側延髓背外側梗死灶。確診後予缺血性腦卒中常規治療,症狀緩解。
病例分析 本患者症狀為眩暈、惡心及嘔吐,且走路不穩,須攙扶,考慮後循環障礙的可能。患者表現典型的Horner征(圖2),考慮腦幹部缺血性腦卒中。因查體發現患者有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的典型體征,結合頭顱MRI,診斷明確。本病患者依據視診可發現重要的定位體征,從而幫助迅速作出準確判斷。
病例3 出血性腦卒中
病例簡述 患者男性,65歲,突發劇烈頭痛,伴頭暈、惡心及嘔吐。嘔吐後症狀略減輕,活動後加重。查體見患者表情痛苦,時有嘔吐,以手托頭,且頭部活動受限。頭顱CT提示小腦出血。明確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遂收治入院。
病例分析 該患者與病例2患者同樣表現為頭暈、惡心及嘔吐,但病例2患者休息時發病,就診時無頭痛,且視診可發現患者有腦幹缺血性腦卒中常出現的Horner征。
該患者為突然發病,頭痛劇烈(圖3)伴嘔吐等症狀,符合出血性腦卒中的特點,且視診可見患者表情痛苦,頭部活動受限。查體除共濟失調外未發現其他陽性體征,遂擬診斷為出血性腦卒中。
對比這兩個病例可發現,患者起病時的精神狀態有助於疾病的定性診斷,而視診從患者的表情、動作和步態可為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提供重要信息。
■小結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眾多先進的診療儀器被引入臨床,為診斷疾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可給部分醫生造成不好的影響,導致其接診後不仔細查體,過分依賴輔助檢查,進而可能造成誤診或漏診。
腦卒中作為神經係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目前導致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卒中患者的查體,尤其是視診在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從上述病例可以看出。神經科醫生在診斷過程中,隻有依據病史、查體,得出定位、定性的初步診斷,才能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采取特殊檢查以支持診斷,尤其在基層醫院通常缺少先進的檢查設備,基本的體格檢查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