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天壇醫院介入科主任,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中青年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國際介入神經放射聯合會高級會員繆中榮教授
2012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TISC2012)將於6月28日~7月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前,醫學論壇網采訪了本次TISC大會執行主席團的繆中榮教授。
醫學論壇網:血管內介入技術應用於腦血管病的防治已有20多年的曆史。我國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技術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情況怎樣?
繆中榮教授:介入神經放射技術是由淩鋒教授、吳中學教授、馬廉亭教授等這些老師引入中國。目前,這一技術在我國取得了很好地推廣和臨床療效。
我國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如動脈瘤的栓塞、動靜脈畸形的栓塞、動靜脈瘺的栓塞,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技術已相當成熟。
缺血性腦血管病比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要晚10年,剛剛10年的曆史,該技術應用有,血管狹窄的血管成形手術,腦梗死的急性期血管閉塞再通等,但是在這些方麵還是缺少一些循證證據,這可能是將來要研究的重點。
醫學論壇網:對於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治療,當前的研究熱點是什麼?
繆中榮教授: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最近幾年已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目前熱點不多,技術已逐步趨於成熟。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現在仍有很多的問題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因為缺血性腦血管的介入治療要比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晚10年。如動脈溶栓、顱內外支架的治療仍然是國際上研究的熱點。
醫學論壇網: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外血管狹窄是造成腦血管病的最常見原因。請問近期在這個方麵國內外有何新進展?
繆中榮教授:國外近幾年的頸動脈狹窄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進步。比如,去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道的CREAST研究(頸動脈內膜剝脫術VS支架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支架治療與傳統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療效相同,其治療風險一樣。所以,從此項研究可以得出結論:支架治療可以代替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成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治療的一項新技術。
在椎動脈狹窄方麵,目前研究的循證證據不是很多,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
對於顱內動脈狹窄,去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的SAMPPRIS研究(顱內動脈狹窄的介入治療VS規範的內科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對國際上顱內動脈狹窄的治療產生了很大的轟動。究竟目前是使用新的介入治療好還是內科治療好?此項研究表明,最佳的藥物治療比血管內治療好。不過,該研究本身存在很多問題,許多專家有很多的爭議。下一步,可能要開展更多的臨床研究來證實:是血管內治療優於最佳的內科治療,還是不需要進行血管內治療而采用最佳的藥物治療就能治療顱內動脈狹窄。這也是今後幾年要做的工作。
醫學論壇網: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再通問題是今年天壇會關注的一個熱點。關於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再通治療,您能否將多年來您在臨床實踐中所積累的一些寶貴經驗與我們介入醫生分享一下?
繆中榮教授:時間就是大腦。腦血管急性閉塞病人到醫院的時間越短,血管開通的時間越早,病人的臨床預後就越好。目前,因為最近兩三年內隨著新的取栓材料的發明,大家對血管內急性開通的研究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今年公布了幾項大的國際臨床研究結果如SWIFT研究顯示,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的臨床結果非常好,可使血管再通率達到80%以上。而且,因血管再通造成的症狀性出血也降到了較低的水平。所以說,機械取栓可能是今後血管內再通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我國“十二五”攻關課題也設立了這樣一個課題,其中一項就是急性期的血管內再通治療,這是我們今後3~5年需要開展的多中心的一項很大的工作。
醫學論壇網: 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再通治療,近期有哪些重要的進展值得我們醫生關注?
繆中榮教授:我們所要關注的幾項主要臨床研究,一是IMS-3研究(關於動靜脈聯合溶栓的多中心注冊研究)。最近在歐洲卒中大會上公布了其結果,該研究設計與我國“十五”科技計劃的課題設計有點類似。另一項是SWIFT研究(比較2種取栓裝置的隨機對照研究),其結論是支架取栓裝置比其他的取栓裝置有更好的臨床療效。
醫學論壇網:基於20多年來腦血管病介入技術所取得的成就,及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您認為今後數十年裏腦血管病介入技術發展有哪些值得我們期待?
繆中榮教授:腦血管病介入技術需要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尤其是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這方麵需要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這可能是我們將來5~10年中要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比如,我們還要繼續做顱內動脈狹窄介入治療好還是藥物治療好的隨機對照研究,將我們的課題設計得更加完美,以便取得更好的循證醫學證據。另外,對於急性期血管內再通治療的研究,也是將來我們關注的熱點。還有,椎動脈的狹窄,其血管內的治療也是今後關注的一個熱點。
專題鏈接:2012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