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認知和心理障礙

作者: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 羅曉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5-18

  帕金森病癡呆

  診斷

  帕金森病(PD)癡呆是PD常見的非運動症狀之一,患病率隨PD病程的延長而增加。國外一項研究表明,生存期達到20年的PD患者,有80%罹患癡呆。很多患者在診斷初期就可發現認知功能減退,主要表現為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下降,很多還在工作的患者會發現工作能力不如從前,以往能輕易記住或解決的問題,現在需要拿筆寫下來,這些都可能是PD影響了認知功能。而這些症狀常常被患者及家屬忽視,尤其是年紀大的患者,記憶力下降大都被認為是老了,糊塗了,是正常現象,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延誤了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認知障礙繼續加重,伴發了一些精神症狀,如行為異常、妄想、攪鬧家人、與以往判若兩人等,被認為“磨人、胡攪蠻纏”,家屬不堪其擾,才想到是病態而就醫。

  本文病例中的張先生就是先有記憶力的下降,並未引起家人的足夠重視,直到出現了一些與本人性格不符的異常行為,如與小孫子爭吃、懷疑家人不軌、甚至錢財被騙、在家門口走失等,才引起家人的警覺。

  因此,凡有PD患者病程較長,並出現了認知功能的改變等,都應時刻警惕PD癡呆的可能。此時雖然患者在藥力的作用下尚存行動能力,甚至可以生活自理,但嚴重的認知障礙和精神症狀顯著影響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像病例中張先生這樣,雖然用藥後活動不受限製,但最終還需要有家人陪在身邊,不能獨立生活,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鑒別診斷

  與其他老年癡呆如阿爾茨海默病、額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等相似,PD癡呆也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因此,需要與上述疾病進行鑒別。

  PD癡呆是建立在PD診斷基礎上的,因此,PD診斷是前提,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認知功能障礙,才能考慮是PD相關的認知障礙。如果認知障礙嚴重到影響生活和社會功能,就可以考慮PD癡呆的診斷。

  在臨床上,路易體癡呆與PD癡呆最為相似,二者均可以有PD症狀和認知損害。一般來說,人們普遍接受“一年法則”,即運動症狀出現一年之內發生的認知損害考慮是路易體癡呆,否則考慮為PD癡呆。

  治療

  PD癡呆治療上基本遵循老年癡呆的用藥規律,按照中華醫學會PD及運動障礙學組製定的《中國PD治療指南》,首先考慮應用膽堿酯酶抑製劑,常用的藥物包括卡巴拉丁、多奈呱齊、美金剛等,同時停用或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如鹽酸苯海索);如果出現了精神症狀而抗癡呆藥物治療無效,可考慮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氯氮平、奧氮平和喹硫平等),但須同時注意該類藥物的副作用(如粒細胞數量下降)。

  ■ 典型病例

  72歲的張先生,是上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已經退休12年。

  在退休前1年,張先生被診斷為帕金森病(PD),那時僅是右手抖,雙腿邁步吃力。一晃10年過去了,由於積極治療,張先生的病情控製得還不錯。不僅吃藥後行動自如,生活上能夠照料自己,閑暇之餘,還能幫老伴掃掃地,提提菜。大家都說,這帕金森病沒有難住老張。

  可近1年來,家人發現有點不對勁,張先生和以前不一樣了,光想自己的事,不管別人,一說吃飯不等做好,馬上就要吃到嘴裏,不然就敲桌子表示不滿意,在飯桌上也隻顧往自己碗裏裝菜,跟8歲的孫子搶菜吃,甚至還偷吃外孫女的小食品,事後還不承認。為人處事也不同以往,亂接不認識人的話,懷疑女兒偷自己錢,又說老伴給自己下藥等,搞得家裏雞犬不寧。另外,這3~4年來,他的記憶力也明顯不如從前,拿東忘西,燒完水忘記關煤氣;問完一件事情轉身就忘,反複再問;上個月差點在家門口讓騙子把存折騙走,幸虧被及時趕回的女兒製止,還有一次在小區門口走丟了,被鄰居送回來。現在家裏人不敢讓他管錢,不敢放他一個人出門。以前的張先生可不是這樣的人,非常關心家人,疼愛孫輩,單位裏為人精明,處事周到,記憶力超群,與眼前的他簡直是判若兩人。難道是腦子又出了毛病?家裏人商議後,趕緊送他去醫院。到了醫院,醫生問明病情後,又讓張先生回答了一些問題,家裏人這才發現,問題多了,看也看錯,聽也不明白,算術也不對,簡單的圖形照著畫都不對,這人不是傻了麼?

  聽了醫生的解釋,家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還是帕金森病在作怪,張先生患上了帕金森病癡呆。

  PD相關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PD患者早期常見症狀

  在累及認知功能的同時,PD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即出現PD相關的心理障礙,如抑鬱和焦慮等。約60%~70%的PD患者會合並心理疾病,許多患者在尚未出現運動症狀之前,會先出現抑鬱、焦慮及睡眠障礙等症狀,經常先在精神科就診,直到治療過程中出現了震顫、步態障礙等症狀,才被轉診到神經科。相當多PD患者的既往史可以追問出“抑鬱症”、“神經官能症”等診斷。可見抑鬱是PD早期常見的非運動症狀。

  抑鬱和焦慮等症狀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常遠遠超過了活動受限所帶來的生活不便。患者常常白天寢食不安,坐臥不寧,夜間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勉強入睡後又經常很快醒來。同時,該種心理狀態還往往不能被家人所理解。家人常認為患者沒有憂愁之事,能走能動,何必這樣心焦憂愁?麵對患者的抱怨,家人常感到不理解,更使得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

  中晚期PD患者不能自己變換體位,需要家裏人幫助,而每個姿勢又維持不能超過20分鍾,必須再次更換,否則“抓心撓肝、痛不欲生”。成為“磨人”的患者,既讓家屬不能理解,患者也不能原諒認同自己的行為,從而使焦慮和抑鬱進一步加重。

  這些非運動症狀使PD患者成為喪失活動能力和心靈寧靜的集合體,成為承受心靈和軀體雙重痛苦的人群,也必然是最需要醫生理解和幫助的人群。

  診斷和治療

  PD抑鬱既有心因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其發生與病程、年齡、性別和疾病嚴重程度無關。其診斷也應建立在PD診斷基礎上,在PD運動症狀出現之前發生的抑鬱,常難以與原發性抑鬱進行鑒別。對於PD高危前驅症狀的詢問(如異態睡眠、便秘、嗅覺喪失)等常有助於早期診斷,而最終的確診需要長期的隨訪觀察。

  對於PD抑鬱的治療,根據《中國PD治療指南》,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三環類抗抑鬱藥以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普拉克索等進行抗抑鬱治療,均可能有較好療效,尤其後者還能同時緩解PD症狀,更適於PD抑鬱的治療。

  小結

  心理及認知障礙是PD非運動症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決定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及時發現和治療這一大類的症狀對於真正改善患者症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實現治療的目標至關重要。

關鍵字:帕金森病,認知,心理障礙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