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重視對PD非運動症狀的識別和處理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 王剛 陳生弟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4-12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係統變性疾病,多起病於50歲以後。作為一種典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一直以來,人們對其關注點都集中於運動症狀方麵,而忽視其相關非運動症狀(NMS)。目前,關於NMS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仍不理想,醫生和患者對其關注度和認知度明顯不足。

  在第16個世界PD日之際,本報特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陳生弟教授組稿,就PD的非運動症狀進行闡述。從本期開始陸續刊出(A7、A10),敬請關注。

  作為一種典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長期以來,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主要關注於PD的運動症狀,而有意無意忽視非運動症狀(NMS)。迄今,相對於運動症狀,NMS的早期診斷、預防和治療仍處於較低水平,既不能為患者甚至是醫生所充分認識,也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治療方案,反而成為了近期影響患者生活質量(QOL)、遠期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積極處理PD運動症狀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NMS的識別、預防和正確處理。

  NMS的定義、分類和流行病學

inserted image

  NMS作為PD症候群中一類不直接影響運動功能的症狀,有別於典型的運動症狀,主要包括神經精神症狀(NPS)、睡眠紊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ANS)、胃腸道症狀(GIS,與ANS有部分交叉)、感覺症狀(SS)及其他症狀。每一組中又可細分為諸多亞類症狀(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NMS譜還在不斷擴大,不斷有新成員加入,如近期開始受到關注的心理失語和呃逆等。

  近年來,得益於以NMS自我評估問卷(NMSQuest-2006)和NMS評估量表(NMSS-2007) 為代表的神經心理量表的廣泛應用,多項國際多中心的流行病調查為揭示NMS的發(患)病率提供了客觀資料。調查顯示,幾乎絕大多數PD患者都會出現不同類型及程度的NMS,著名的PRIAMO研究發現,98%的PD患者至少存在一種NMS,按患病率依次排位分別為疲勞(58%)、焦慮(56%)、下肢疼痛(38%)、失眠(37%)、尿頻與夜尿(35%);我國一項研究則發現最易發生的NMS為便秘(72%)、 夜尿(65%)和認知功能障礙(62.5%) ,提示不同人種及病程間的差異可能與NMS的類型相關。

  NMS的病理與生化機製

inserted image

  研究顯示,NMS可出現於PD病程的任一階段,既可在疾病早期,先於運動症狀出現,也可貫穿疾病的全程,重疊於運動症狀。目前,其發病機製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非多巴胺能(去甲腎上腺素能、5-羥色胺能和膽堿能)神經元變性丟失有關,且某些抗PD藥物可能觸發或加重NMS(圖)。

  著名的Braak病理分期根據路易小體在腦內分布和神經元變性丟失範圍將 PD分為6期:1期出現嗅球、嗅前核等變性,臨床出現嗅覺障礙等;2期出現迷走神經背側運動核、網狀結構、中縫核、藍斑等低位腦幹核團改變,臨床出現睡眠障礙和自主神經紊亂;3、4期因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出現震顫、肌強直等經典運動症狀; 5、6期因邊緣係統及大腦皮質出現路易小體沉積,出現情感障礙(焦慮、抑鬱)、認知障礙和精神症狀。

  對於已采用複合多巴製劑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等治療的患者,藥物可能觸發或加重NMS,例如衝動控製障礙 (ICD)、幻覺和精神症狀及體位性低血壓等。與運動症狀一樣,許多患者在“關”期也會存在NMS的波動。

  作為一大類症狀譜,目前還不能對全部NMS進行解釋,須進一步研究。

  NMS的危害和總體防治原則

  研究顯示,NMS對QOL的影響遠較運動症狀嚴重,尤其是情緒障礙產生的絕望感、ANS(膀胱功能障礙和便秘)及認知功能障礙。此外,直接或間接導致P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如肺部感染及窒息猝死(吞咽困難引起的誤吸)、跌倒引起的骨折(體位性低血壓)等無不與NMS密切相關。因此,積極有效防治NMS不僅將提高PD的整體療效,改善QOL,還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與治療運動症狀的抗PD藥物的臨床試驗相比,治療NMS的藥物或手段(如注射肉毒毒素治療流涎、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鬱)的隨機、雙盲、對照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還較少,循證醫學證據不足,相關指南的實際指導價值有限,故應密切結合臨床實踐,提倡個體化、早期識別及幹預。

  總體而言,對於NMS的防治,首先應立足於早期發現和識別,其意義不僅在於評估患者的功能狀態,為後續的治療做準備,還可更好地認識神經變性的病理過程,間接預測預後;其次,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量表評估,對 NMS定性定量,給予對症處理。

  與運動症狀相似,NMS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輔以必要的康複治療甚至外科手術治療,但對於某些NMS,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預防遠勝於治療。其總體防治原則如下。

  辨證處理、對症加減 首先分析患者出現的NMS與運動症狀及正在服用的抗PD藥物的關係,不應盲目加藥。例如,某些患者的神經精神症狀在停用相關藥物(如抗膽堿能藥、金剛烷胺)後就可得到緩解,若停用上述藥物後無法緩解,則須對症予抗精神藥物治療;而在減少或停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後ICD一般可得到有效控製。

  早期幹預、兼顧預防 一旦出現明確的NMS,處理宜早不宜晚,以延緩控製症狀為主,無須等到對QOL產生明顯影響。對於NMS高危人群,即使還未出現NMS(如吞咽困難),也應行針對性的康複鍛煉(如呼肌力量鍛煉)。

  權衡利弊、調整用藥 主要指控製運動症狀藥物與治療NMS藥物的聯合應用,當控製運動症狀的抗PD藥物誘發或加重NMS時,決不能以犧牲其中任一方為代價,而應在兩者間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通過調整劑量或替換種類來解決。例如,某老年患者服用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在有效控製震顫、強直的同時,出現了明顯的體位性低血壓,這時應一方麵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增加鹽和水分的攝入)及物理治療調整,必要時予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藥物,如α-腎上腺素能激動劑米多君;另一方麵嚐試緩慢減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劑量,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切忌突然盲目停藥而引起不必要的新問題。

關鍵字:NMS,帕金森,PD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