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2國際卒中大會報告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微創手術加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療腦出血(MISTIE)研究的主要臨床轉歸結果表明,微創手術較藥物治療更為安全,無需開顱就能有效清除血塊。由於有效清除血腫、組織損傷有限,腦出血患者能從MISTIE治療中獲益。目前大多數腦出血患者並未接受手術治療,如果能在臨床Ⅲ期試驗中進一步確認上述臨床獲益,會導致臨床實踐的重大變革。
該試驗由美國國立神經病及卒中研究所(NINDS)資助,93例受試者隨機分為微創手術(MIS)加t-PA(N = 54)組或藥物治療組(N = 39)。其中66%為男性,平均年齡為(61±12)歲,65%腦出血位於基底節,35%位於腦葉。發病時血塊大小:腦出血(ICH)為(40±21)ml;腦室出血(IVH)為(3±7)ml。功能測評: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10±3)、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卒中量表評分(22±9)。
截至2011年10月31日,已完成93%病例的隨訪和驗證。手術組的安全性指標在預設區間內,患者7天、30天和180天的死亡率分別為1.0%、11.8%和23.7%,5.4%的受試者再次出血,1例腦部感染。
每天用藥0.3 mg的受試者中血栓清除率為19%,每天用藥1.0 mg者血栓清除率為21%。手術治療組的血栓清除率顯著高於藥物治療組(每天5%)。已證實導管置入的準確性和治療終末期殘餘血量有很強的相關性。受試者分布,血塊位置和治療療程不影響這種相關性。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基線因素、發病和治療結束時ICH / IVH的血塊大小能預測180天功能恢複情況[改良的Rankin評分(mRS)0-3]。手術取出血塊與mRS 0-3的可能性升高相關。外科手術治療終末殘餘血塊小於15 cc時,二分mRS的獲益比為3.6(P=0.053)。
鏈接:
Late-Breaking Science Oral Abstracts: LB7
MISTIE Phase II Results: Safety, Efficacy and Surgical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