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成年和
青少年小鼠大腦對食物獎賞的反應不同,鑒於人腦與鼠腦結構相似,這或能解釋青少年為何喜怒無常、好冒險、易上癮或罹患精神疾病。
研究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反應異
研究人員首先教小鼠一個簡單把戲,當響起某種聲音時,小鼠知道,如果把鼻子伸入洞內,將得到一粒食物。研究人員在小鼠大腦內置入電極,監控它們執行任務時大腦伏隔核以及背側紋狀體兩個區域神經元活動情況。
伏隔核是大腦快樂區域之一,譬如當進食時,這一區域的神經元會釋放“獎賞”化學物質,產生快樂感覺。毒品也能激活這一區域,發出“獎賞”信號。背側紋狀體主要掌管習慣養成、決策和積極學習。
美國科學促進會主辦的EurekAlert網站援引研究負責人、神經學教授比塔·穆加達姆的話報道,獲得食物時,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小鼠和成年小鼠伏隔核區域反應非常類似,不過大腦背側紋狀體反應大不相同,青少年小鼠活躍,而成年小鼠不活躍。
釋衝動
穆加達姆說,對青少年小鼠而言,“獎賞能夠直接接入對學習和習慣養成決定性的大腦區域”,這意味著,獎賞可能對它們的決策、行動計劃和習慣養成具有強烈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實驗對象雖然是小鼠,不過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動物與人一樣,愛好冒險,容易衝動,因此這一結果可能也適用於人。
“青少年處於某種境遇時可能做一些愚蠢的事,並非因為他們愚蠢,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工作機製不同,”穆加達姆說,“不知何故,他們對這一境遇的感知和反應(與成年人)不同。”
穆加達姆說:“這種差異令青少年的大腦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對有望得到的‘獎賞’更沒有抵製力,更容易成癮。環境中的事物對青少年下一步行動的影響力強於成年人。”
助預防
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大腦如何從青少年狀態變成成年狀態,但這種轉變過程中的問題可能引發疾病。
穆加達姆說:“我們中多數人完好地轉變為成年人,但一些人在轉變過程中可能發生不正常,轉變不夠或過度轉變,就可能生病。”
她說,青少年時期是多數精神疾病初現症狀的時期,因此,對預防精神分裂症、雙重人格和飲食紊亂等疾病具有重要意義,“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大腦如何處理獎賞和作決定對設計預防措施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