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叉神經痛是指病因未完全明確、臨床特征為麵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短暫、反複發作的劇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三叉神經痛發病率為0.36%,多發於成年及老年人。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三叉神經痛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現有治療方法各有優勢和不足,尚無理想的根治手段。
三叉神經射頻熱凝術是疼痛科醫生經常采用的微創介入鎮痛技術,然而該法可導致神經損傷(如感覺麻木)、咀嚼肌萎縮等並發症,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患者往往難以接受,除非疼痛程度劇烈或別無選擇時才接受該治療。
1998年,斯路基特(Sluijter)等首次提出,42℃脈衝射頻(PRF)在臨床上可治療神經痛且副作用較少。Sluijter還將42 ℃時持續射頻電流的治療效果與42 ℃的脈衝射頻治療的效果相對比,發現脈衝射頻治療效果較好。然而,與三叉神經射頻熱凝毀損術相比,脈衝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有效率較低、維持時間較短,這是疼痛科醫生應用這一技術最大的顧慮。
改良脈衝射頻的現有參數、提高脈衝射頻的治療效果是目前臨床研究熱點和難點。近年,關於脈衝射頻參數改良的研究涉及脈衝射頻的溫度(38~45℃)、時間(120 s~8 min)和頻率[2~8 赫茲(Hz)]對治療結果的影響。研究結果均支持,采用Sluijter提出的42℃、2 Hz和120 s這一標準脈衝射頻參數。
脈衝射頻術是對射頻熱凝術的改進,其原理與射頻熱凝術基本相同,但高頻電流為間歇發出,頻率通常為2 Hz,每次發出的高頻電流持續20 ms,隨後為480 ms靜止期,從而使熱量散發,無毀損神經的作用。
脈衝射頻治療優勢與不足
優勢
在采用脈衝射頻治療時,神經對衝動具有良好的傳導功能,組織對電流的阻抗和導電性無明顯影響。與射頻熱凝治療相比,脈衝射頻副作用較小,對神經及周圍組織破壞較輕,且可以恢複,對神經功能幾乎沒有影響,具有較多優勢。
Sluijter等認為,脈衝射頻引起臨床疼痛的減輕是由於電場的作用,而非溫度誘導的神經細胞改變,與暴露在電場中的培養細胞非特異性的早期媒介基因(c-Fos)上調及其他基因轉錄有關。
目前,我院疼痛科對標準42℃脈衝射頻效果欠佳又不願意接受射頻熱凝術治療的患者進行適當升溫(50℃)的脈衝射頻治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除短期內(1~3個月)有麻木感外,其無嚴重並發症。研究提示,50℃脈衝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可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為標準脈衝射頻無效時的臨床選擇。升溫脈衝射頻導致的輕微神經組織損傷可在短期內完全恢複。因此,升溫脈衝射頻的應用前景將更為廣闊,被認為是一種有希望替代射頻熱凝的治療技術。
不足
升溫脈衝射頻技術是近來剛剛提出的概念,有待進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發生率,探討最為理想的脈衝射頻溫度參數。
小結
脈衝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具有較多優勢,其中升溫脈衝射頻術是一種新的、未經嚴密科學驗證的疼痛治療方法。目前升溫脈衝射頻術的臨床觀察結果還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並激勵我們應該對此技術進行深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促進這種疼痛治療技術的發展。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疼痛科 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