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圓桌會 談談卒中急性期溶栓的“左右為難”(二)

作者:CMT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8-26

Q4.輕型或病情很快好轉的患者、TIA患者,溶栓嗎?

“無論TIA還是小卒中,均應使用ABCD2評分+DWI”

  樊東升教授指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新概念是此問題的關鍵。近年來,TIA定義先後2次被修訂,目前認為,有組織學改變即屬腦梗死範疇,盡管患者病情恢複很快。按照新版TIA中國專家共識建議,較大醫院(可行影像學評估)可明確是TIA還是腦梗死,但對不具備影像學檢查技術的基層醫院,如將時間概念消除,TIA應如何診斷?這很可能造成臨床實踐的混亂。

  美國國立卒中學會(NSA)在TIA處理建議中提到,須通過ABCD2評分+彌散加權成像(DWI)檢查對TIA患者進行分層,對於DWI陽性或ABCD2評分>3分的TIA患者,因其發生腦梗死概率很高,須急診處理,必要時可考慮溶栓。對於ABCD2評分<3分的患者,發生腦梗死概率很低,不建議住院治療,亦談不上溶栓。上述建議仍基於時間概念,對於病情恢複很快的患者,究竟是TIA還是腦梗死,鑒別較困難。個人認為,不管是TIA還是小卒中,均應使用ABCD2評分和DWI檢查進行綜合評定。由於中國多數醫院可能無法進行DWI檢查,ABCD2評分顯得更加重要。

  其實,TIA患者是否接受溶栓治療關鍵並非安全性問題,而在於其效價比。如果是ABCD2評分<3分的TIA患者,收住院接受溶栓治療可能浪費醫療資源,而評分3分以上者如未及時接受溶栓而最終轉為腦梗死,可能後續花費更大。因此,對於評分<3分的患者,應避免過度醫療,但對於評分>3分的患者,可酌情考慮溶栓治療。

 “大血管評估非常重要”

  畢齊教授指出,症狀輕微(發病時症狀較輕,即小卒中)和發病時症狀較重、後又突然好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低於5分的患者,基本屬於不推薦溶栓治療的範疇。但不幸的是,對此類患者不予溶栓治療,之後病情幾乎均有加重。尤其是之前症狀較重、後續好轉者,如不予溶栓,若幹小時後患者症狀再次加重,此時已喪失溶栓機會。

  畢教授認為,在此過程中,大血管評估非常重要。盡管患者臨床症狀有緩解,但影像學檢查(MRA或TCD)提示大血管仍有梗阻,可考慮予更積極的溶栓治療。反之,對症狀迅速緩解、影像學檢查提示大血管完全通暢者,可不溶栓。

  另外,在發病急性期或超早期,TIA定義應有所淡化,此時重在評價其是缺血還是出血,評估是否符合溶栓條件更為重要。TIA患者如就診時症狀已緩解,可考慮不進行溶栓治療;如症狀持續1 h不緩解,可考慮溶栓。TIA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後,出血概率遠低於腦梗死患者。

“尚存爭議,值得探討與關注”

  王少石教授指出,此話題目前尚存爭議,缺乏有力證據,亦無標準可供借鑒。臨床可參考以下原則,即對TIA或卒中的判定非常重要,ABCD2評分在指導溶栓中的運用值得關注。

  董可輝教授補充到,部分醫院可能無MRI等影像學檢查的條件,在判斷缺血性卒中和TIA方麵存在問題,此時發病時間更重要,如患者症狀持續約1 h不緩解,即可啟動溶栓。

“判斷是TIA還是腦梗死是關鍵”

  張茁教授指出,無論症狀輕重,症狀是否有好轉,如明確是腦梗死,可考慮給予溶栓治療;如明確是TIA,即不符合溶栓條件,因此,關鍵在於如何界定是TIA還是梗死。

  很多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RCT)中都涉及如下情況,患者於急性期就診,CT檢查排除出血後給予溶栓治療,部分患者發生“戲劇性”變化,恢複非常好,實際上這些患者是TIA。如不明確患者是否是TIA,臨床症狀又反複發作,寧可淡化TIA概念,首先給予CT檢查排除腦出血,如患者症狀反複發作,可考慮溶栓。

  即使對TIA患者進行溶栓,風險亦非常小,不存在梗死和血管再灌注損傷的問題。

“及時溶栓可能是積極、合理的處理方式”

  武劍教授指出,TIA的定義是關鍵,目前美國國立神經病與卒中研究院(NINDS)評分為ABCD3I,其中I包括2項,一是一般影像學檢查、血管影像;二是彌散加權成像(DWI)及頸動脈狹窄情況。在急性溶栓過程中能否完成ABCD3I評分尚不清楚(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此時關鍵問題在於時間。如TIA發作已持續1 h,大部分症狀持續1 h以上患者有梗死存在,DWI可能是陽性,NIHSS評分也大於3分,可考慮進入溶栓路徑。在用藥過程中,如果NIHSS評分改善,大於4分,可考慮終止溶栓。

  對症狀輕微或症狀好轉的患者是否溶栓,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有研究報告,對此類患者不溶栓,其病情再次加重時就已失去溶栓時機。有研究顯示,對此類患者進行溶栓治療,患者病情好轉、血管再通率高,出血風險亦並不高於安慰劑組,因此,為了不失去機會,及時溶栓可能是積極、合理的臨床處理方式。

Q5.病程在3小時內、缺血性卒中繼發癲癇發作,溶栓嗎?

“應遵循藥品說明書,對此類患者不推薦溶栓”

  畢齊教授指出,在rtPA藥品說明書中,腦梗死繼發癲癇被列為溶栓禁忌證。

  武劍教授指出,腦梗死伴發癲癇的發生率約為5%,臨床實踐中此類患者比例似乎更低。癲癇可導致水腫、血壓升高、外傷性出血等一係列並發症,但一般癲癇在臨床實際中較易控製。因此,我國指南並未將癲癇發作列為溶栓禁忌證,認為對於腦梗死繼發癲癇的患者,作好處理相關並發症的準備,在對患者整體情況進行仔細評估後謹慎溶栓治療。但藥品說明書是法律文件,還是應按照說明書列舉的禁忌證進行操作。

  王少石教授指出,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一般預後較差。在臨床實踐中,將僅發作一次癲癇的患者(非癲癇持續狀態)排除在溶栓治療之外,的確有些遺憾,對於多次癲癇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患者,不推薦溶栓治療。在臨床上,我們並無足夠證據去明確何種患者適合溶栓,何種患者不適合,因此,仍應嚴格遵循藥品說明書。

  樊東升教授指出,腦梗死繼發癲癇並不常見,但臨床不常見不等於不會發生,對腦梗死繼發癲癇的患者進行溶栓是違反藥品說明的,雖然以我們有限的經驗感覺對此類患者溶栓是安全的,但個人認為,對於此類患者的溶栓治療,還是應該保守一些。

  張茁教授等一致認為,專家推薦不能與藥品說明書相違背,對於腦梗死繼發癲癇患者,發病3 h內不推薦溶栓治療。

Q6.老老年患者,溶栓嗎?

“老老年患者溶栓,尚待進一步研究”

  武劍教授認為,若將高齡患者都排除在溶栓治療之外,對於患者是不公平的。

  王少石教授則認為,美國的NINDS研究及美國、歐洲指南均將80歲以上的老老年患者列入溶栓治療禁忌,然而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若按照目前溶栓標準,到2050年,38%的卒中患者因超過85歲將不能被納入rtPA溶栓治療之列,這一數字將比2005年增加1.6倍。在美國辛辛那提24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病3 h~4.5 h的患者中,有31%年齡超過80歲。然而,臨床上有許多年齡超過80歲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療後效果很好,遺憾的是,目前尚無相關有力證據。

  因此,老老年(大於80歲)人群的溶栓問題,將成為缺血性卒中治療領域研究方向之一。

“使用SWI檢查,評估患者微出血情況”

  樊東升教授指出,由於老老年患者發生大腦澱粉樣血管病概率增加,由此導致溶栓後出血風險明顯增加。因此,如可以,臨床上應對老老年患者進行磁敏感加權成像(SWI)檢查,以評估其微出血情況。如患者因大腦澱粉樣血管病而存在明顯微出血病灶,一律不予溶栓治療。另外,推薦急診亦應加做SWI檢查,評價患者微出血情況。

關鍵字:卒中,急性期溶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