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腦卒中患者經治療脫離生命危險後,卻遺留下偏癱、失語等後遺症。偏癱可以通過康複治療對肢體運動等有較大改善,卒中患者的康複治療分為急性期(發病兩周以內)和恢複期(數月,甚至1~2年)治療。多數患者在度過急性期並保持病情穩定後出院回家或轉入基層醫療單位,在時間上常常處於恢複期的痙攣期,此時進行以控製肌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分離運動出現為目的康複訓練非常重要。在此,介紹適用於卒中後痙攣期偏癱患者的簡單而有效的步行訓練方法,該方法運用器材簡單,利於廣泛開展。
戰爭促成了康複醫學
康複的雛形或許可以追溯到人類發現火的上古時代,那時古人類已經開始運用“熱熨”的手法祛除不適。據說中國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使用針灸、熱熨、導引、按摩等方法治療疾病的記載,而《素問·血氣形誌篇》中“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的記載更為確實。
人類開始重視康複是在1914-194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戰爭中大量傷兵的湧現促使了以理療、體療為主要手段的康複醫療發展。在1921年至1936年間脊髓灰質炎大流行,許多兒童和青年患者致殘、遺留有後遺症更使康複發展開始應用物理治療、徒手肌肉測定法、增加肌力的訓練和應用肢體癱瘓的支具等。在這一時期,現代康複醫學開始萌芽起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1940-1970年),戰爭中大量傷員的康複需要再次促進運動治療、功能訓練、作業療法、心理治療、假肢矯形等發展,也促進了現代康複醫學的形成。美國霍華德 A.魯斯克(Howard A.Rusk)等學者倡導了康複醫學理論,促使康複醫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1947年美國物理醫學會改為物理醫學及康複醫學會,並設立專科醫學製。1969年國際康複醫學會成立。
1970年後期,康複醫學的成效逐漸為醫學界公認,已成為一個專科。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康複與保健、預防、治療並列,作為人類醫療衛生事業體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基於現代醫學新模式和健康新概念的康複醫學可稱為現代康複醫學,它是研究傷、殘、病後造成的機體功能障礙,進行康複評估、康複訓練、康複治療,以達到改善或重建患者身、心、社會功能為目的一門科學。
在國外康複治療專業人員規模擴大、康複學科快速發展的同時,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逐漸引進現代康複醫學,並與我國傳統康複醫學相結合。1982年,衛生部提出選擇若幹綜合醫院和療養院試辦康複醫療機構,通過試點逐步推廣;1988年,中國康複研究中心在北京建成,是現代康複在我國起步和形成體係的重要標誌之一;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對設置康複醫療機構、培養專業人才進行明確規定;2001年,“十五”發展計劃綱要重申“發展康複醫療”決策;2010年,衛生部通知明確,部分醫療康複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範圍;2011年,“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防控、診療、康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被列為“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許倩 整理,張皓教授 審閱)
■ 鏈接
關於社區康複
·社區康複的提出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1978年,WHO《阿拉木圖初級衛生服務宣言》中首次提出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康複工作;
·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社區康複試點工作;
·1997年1月,我國在“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計劃中,將康複和預防、保健、醫療、計劃生育等工作一起歸入社區衛生服務內容中;
·2005年的《關於進一步將殘疾人社區康複納入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的意見》和2006年的《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確定的目標是在全國80%的市轄區和70%的縣開展規範化社區康複服務。
·在2009年衛生部印發的社區衛生人員康複崗位培訓大綱中,要求從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康複專業崗位人員具備中專及以上康複專業或相關醫學專業學曆,能夠進行簡單地康複評定,掌握運動療法、理療、作業療法、傳統康複治療中基本的操作項目,可以對腦卒中、軟組織損傷、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骨關節病、骨折後、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進行康複治療。 (許倩 整理,張皓 教授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