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畢齊教授在2011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的早發卒中論壇中作報告。
青年缺血性腦卒中(YICVD)的病因學研究顯示,早發的動脈粥樣硬化和與之相關的傳統因素仍占主導地位,但非傳統病因或特殊病因常發現於青年患者中。JF等學者認為,YICVD的特殊病因是指:非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變、非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變、非心源性栓塞和非血液病因素。
1 、抗磷脂綜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抗體)是一組能與多種含有磷脂結構的抗原物質發生反應的抗體。APS主要表現為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網狀青斑等。8 I. i) m {5 }4 aPL抗體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血管炎是主要機製,腦血管造影檢查可發現多發狹窄。APS首次卒中發生年齡較輕,其他危險因素少, 病灶多發且易於複發。抗凝或者抗血小板治療有效,必要時可選用環磷酰胺治療。
2、感染
近期發生的急性感染是YICVD的重要危險因素,特別是免疫缺陷患者所發生的急性感染。 感染性血管炎、感染的促凝作用以及感染介導的免疫反應是誘發卒中的主要機製。與YICVD發病密切相關的感染途徑主要是呼吸道、牙源性和泌尿係。常見的病原體有肺炎衣原體、幽門螺杆菌、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和鉤端螺旋體。感染負擔指數代表病原體的數量,該指數與卒中的風險成正比。感染與ICVD的相關性仍有爭議。
3、甲狀腺疾病
Sheu等學者的一項5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青年甲亢患者的ICVD風險是非甲亢患者的1.44倍。甲狀腺相關抗體所介導的免疫性血管炎是YICVD的主要機製,甲亢患者體內其他自身抗體和細胞因子也參與該過程。在伴有顱內多發血管狹窄的甲亢患者中,控製甲亢病情,腦缺血症狀和顱內血管狹窄程度均有減輕。鑒於甲狀腺相關抗體在YICVD發病中扮有重要角色,同樣伴有高滴度甲狀腺相關抗體的橋本氏甲狀腺炎也有發生ICVD的高風險。
4、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s ,RCVS)
RCVS是指由於可逆性、節段性腦動脈收縮-舒張異常所引起的一組症狀。RCVS以女性多見,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 RCVS的臨床表現特異性較低,多以霹靂樣頭痛或偏頭痛為首發症狀,可伴或不伴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症狀多在1~3月內自愈。1周內的並發症包括皮質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內出血、癲癇發作和可逆性後部白質腦病,TIA和腦梗死多見於第2周。RCVS的病因複雜,包括產後、血管活性物質、兒茶酚胺分泌型腫瘤、免疫抑製劑、血液製品等。血管造影顯示腦動脈成“串珠樣改變”,起病12周後複查血管造影顯示完全緩解或接近完全緩解。發病48小時內給予尼莫地平能夠緩解頭痛,但對並發症沒有肯定療效。
5、動脈撕裂(arterial dissection)
文獻報告頸動脈撕裂占15~45歲患者卒中病因的10%~25%。頸動脈撕裂的臨床表現為:①局部症狀:頸部或者半側麵部疼痛,同側Horner征但保留了麵部出汗,XII、IX、X顱神經麻痹;②缺血症狀:TIA或完全性卒中。
椎動脈撕裂常有頸痛和後循環缺血症狀,顱內段血管撕裂導致出血進入蛛網膜下腔誘發假性腦膜炎。缺血症狀常出現在動脈撕裂1周內,亦可出現1月內。椎動脈顱外段撕裂,必須腰穿排除撕裂累及顱內段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少部分患者存在兩根以上的血管撕裂,需注意結締組織疾病。許多撕裂的動脈可在3~6月內實現再通,故無需外科幹預。
6、卵圓孔未閉(patent foramen ovale,PFO)
近年來研究發現PFO存在很多特殊問題。Ji等學者指出,PFO的存在是卒中的解剖基礎,應該同時尋找栓子來源。不明原因的青年卒中有20%是由於盆腔的深靜脈血栓合並PFO所致。
經超聲觀察PFO可將其分為:大或小的右向左分流;靜息狀態出現的右向左分流;合並其他解剖結構異常的右向左分流。PFO並發大量的或靜息態的右向左分流,多同時伴有深靜脈血栓或者凝血異常,卒中的首發年齡多在30~40歲。PFO合並少量的右向左分流,或者僅在Valsalva動作時誘發分流,且凝血功能檢查陰性者,卒中發病年齡偏大。PFO合並其他危險因素可使卒中年青化。僅有PFO卒中的風險如何?研究顯示,PFO不是顯著的獨立危險因素,隻是輕微地增加了卒中的風險,PFO根治後ICVD是否終止還有待觀察。
7、Fabry病
Fabry病又稱Anderson-Fabry病、彌漫性軀體血管角質瘤、α-半乳糖苷酶缺乏症,是一種X染色體性連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染色體Xq22上的基因突變或者缺失,其編碼的α-半乳糖苷酶缺乏,代謝底物三聚己糖神經酰胺不能降解,在腎、心、血管壁、神經係統等組織細胞中進行性病理性堆積,導致多係統、多器官損害,腎和皮膚最易累及。
Fabry病以男性多見,多在兒童和青少年期發病,缺血性卒中多在40~50歲發生,臨床表現以後循環缺血為主,受累組織出現典型的髓鞘樣包涵體即可確診,基因和酶學檢查也是確診的有力手段。酶替代療法已經在嚐試,按缺血性卒中進行常規治療可以減輕症狀。
8、遺傳性腦動脈病
① 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erebral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subcortical infar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
CADASIL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中年發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反複皮質下缺血性卒中、假性球麻痹、進行性血管性癡呆、有先兆症狀的偏頭痛發作和精神症狀。病因為19號染色體Notch3基因突變,多在45歲前發病,病程20~30年, 平均死亡年齡為60~70歲。電鏡下見小動脈平滑肌表麵嗜鋨顆粒(GOM)沉積伴平滑肌變性,基因檢測可發現Notch3基因突變。
偏頭痛可早於卒中發作約10年,與性別無關。多發性皮質下梗死多發生在40~50歲,部分表現為TIA,部分病人可表現為4種腔隙性腦梗死症狀, 31%的患者表現為進行性癡呆,為該病發展的一個階段, 20%患者精神異常。
②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腦動脈病(cerebral autosomal recessive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RASIL )或Maeda綜合征
1999年在日本人群中首先報道了的一種類似CADASIL的疾病,臨床特征為青年起病的動脈硬化性腦白質病,伴禿發和腰背痛,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無高血壓史。其特殊性為:①發病更早,年齡多在30歲左右;②男性多見;③卒中和認知功能下降同步;④精神症狀多為欣快和情感依賴;⑤頭痛相對少見;⑥影像學顯示腦白質疏鬆較均勻,融合成塊狀者少;⑦病理為腦動脈內膜纖維增生,中膜玻璃樣變性,內彈性層增厚及斷裂,無GOM沉積。CARASIL致病基因尚未確定。
2009年,Hara等的研究報告表明,編碼Htra 色氨酸蛋白酶的HTRA1基因突變與CARASIL 相關。Htra 色氨酸蛋白酶抑製TGF-β的信號轉導係統,HTRA1基因的無義突變或錯義突變導致該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喪失。CARASIL患者病變血管的中膜中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