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TISC執行主席王擁軍專訪

作者:高京宇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7-01

TISC大會執行主席王擁軍(點擊圖片看大圖)

  2011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TISC 2011)於6月24日~6月26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召開。在會議期間,醫學論壇網采訪了本次TISC大會的執行主席王擁軍院長。

王擁軍: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天壇國際腦血管會議執行主席。

醫學論壇網:目前,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以下簡稱天壇會)已經成為腦血管病領域內關注度極高的一個國際盛會,作為大會主席,您能介紹當時組織天壇會的初衷是什麼嗎?

王擁軍:到今年為止,天壇腦血管病會議(TISC )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回顧當初第一屆天壇腦血管病會議,其實初衷非常簡單,隻是想搭建一個腦血管病交流的平台。事實上,11年前,我剛剛從美國回國,在國外看到很多專家在腦血管病方麵做得非常優秀,但國內卻沒有一個相對合適的平台能夠讓國內和國外專家進行專業方麵的溝通,因此TISC這個平台的搭建也始於一種美好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台把一些更為先進的技術和前沿資訊與國內的臨床醫生分享,更好的服務於我們的患者。

醫學論壇網:今年的天壇會有哪些亮點

王擁軍:今年天壇會(TISC)的主題是質量控製,所以所有的亮點主要圍繞質量控製相關方麵。

   此次TISC的第一個亮點是第一次向所有醫師宣布衛生部卒中醫療指南控製中心正式成立,將會盡快搭建質量控製體係、評估體係,在6月26號上午,這個新的評估體係已經啟動。

  TISC的第二個亮點是關於藥物臨床評價的新技術、新方法——比較效果研究(CER),會議請到了美國做比較效果研究最權威的專家,並在此次會議上向國內同僚第一次介紹CER這個概念。

  TISC的第三個亮點是邀請了很多前幾屆TISC沒有出現的組織和專家。這其中有世界心髒聯盟(WHF)主席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美國心髒協會的主席拉爾夫·薩科(Ralph Sacco),美國《卒中》雜誌主編馬克·費雪(Marc Fisher)。尤其是Smith教授之前得知要來參會非常興奮,他覺得中國是受腦血管病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中國、俄羅斯等是腦血管病幾個死亡大國,因此很多專家都認為減輕中國腦血管病的壓力就能大大減少腦血管病對全球的壓力,也希望通過全球的力量幫助中國。為了幫助中國,TISC會議最後一天還特殊設置了一個論壇——中美高峰對話,計劃共有20多個專家參加,中方組織者為國家自然基金會,美國是美國國立衛生院(NIH),論壇目的是想通過搭建一個中美未來合作研究的平台。一方麵可以為中國培養更多腦卒中人才;另一方麵也希望通過這個會議建立中國腦卒中研究基金,資助一些有誌於投身腦卒中研究的人才,同時也為中美之間的合作提供資金保障。

醫學論壇網:在此次的天壇會上,有哪些重要的學術進展更值得與會者和其他醫師關注?

王擁軍:最重要的學術進展會在TISC開幕式上公布。第一個來自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桑國衛副委員長談臨床醫生如何去幫助產業的報告。中國生物產業是國家戰略,也是未來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所以要想推動國家產業,肯定需要臨床評價,目前中國生物產品的臨床評價非常薄弱,所以委員長會在會上利用接近40分鍾的時間來報告藥物研發方麵國家未來的計劃。

  大會第二個值得關注的是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講整個中國衛生部腦卒中篩查體係——《中國腦卒中防控工作體係構建與實踐》,會議在26號會有關於腦卒中篩查的會場,在會場我會講腦卒中篩查中國未來應該做的一些具體思路。值得關注的是,會務組在會場旁邊放了一個B超,醫生可以自己現場篩查是否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大會第三個關注點來自於開幕式上發言的克萊本·約翰斯頓(S Claiborne Johnston)教授關於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言,TISC2011也第一次設立了TIA的論壇。同時,我也有一個演講題目是講中國TIA的現狀。2010年,國家CDC(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和臨床大夫合作剛剛做了中國第一個TIA的全國流行病學。我們也將會在此次會議上第一次公布這項調查成果,這個結果能讓我們看到TIA目前到底在我國的發病率是多少,普通公眾對TIA的意識有多高,目前TIA住院麵對的問題是什麼……。克萊本·約翰斯頓(S Claiborne Johnston)教授是全球TIA的權威,通過與中國醫生的交流,我們也呼籲在大會進行中國TIA行動,讓中國的醫生和公眾去關注腦血管預防。

  大會的學術亮點來自於為國家“十二五”計劃做前期的鋪墊。2011年是國家“十二五”的啟動年,6月24號是腦血管病“十二五”招標的最後一天,意味著6月25號早上整個“十二五”計劃已經進入下一步的評審程序。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投資了1.4億人民幣做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這也是建國以來國家在腦血管病方麵投入最多的一次,比“十一五”期間翻了三翻。在“十二五”期間,整個框架將會從內科、外科,預防、診斷全麵開展腦血管的臨床研究,會有一個全新的架構和體係,大會在6月26號進行“十二五”課題前期的征集活動。

醫學論壇網:我關注到,此次會議除了包括諸如卒中二級預防等經典論壇外,還增加了很多新論壇,如“腦血管病國家戰略:持續醫改質量改進論壇”“中美腦血管病研究合作戰略對話:NIH Scientific Session論壇”“ 中國卒中中心認證:標準與實施論壇”等,是否意味著未來我們將會在腦血管病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及一些指南上進行改革?

王擁軍: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醫療質量控製體不同。西方國家醫療質量控製更多的是靠學術組織和商業,而中國完全來源於政府主導。因此隻有中國政府加大對腦血管病的關注才能解決腦血管病問題。事實上,論壇是衛生部、醫政司和大會共同舉辦的,也意味著衛生部將會花更大的精力去關注腦血管病。衛生部在近兩年先後有三個腦血管病方麵大的行動:第一個是2009年推出的腦血管病單病種治療標準,推出了中國13個單病種標準;第二個是2010年衛生部成立了腦卒中篩查辦公室,目的是加強腦卒中人群的一級預防工作,由王隴德親自掛帥;第三個是2010年4月2日,衛生部成立中國腦卒中醫療質量控製中心。意味著衛生部將會對危害中國人健康的第一殺手進行更多的行政幹預。2011年7月至8月份衛生部會呼籲讓全國的31個省和新疆建設兵團成立省級的質控中心,從指控、篩查到單病種控製將會全麵展開以政府主導的腦血管的防控工程。

醫學論壇網:作為腦血管病方麵的知名專家,您能和我們具體談一談我國腦血管病的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嗎?目前腦血管病的治療處於怎樣的水平,在預防和治療方麵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經驗和改進的方麵?

王擁軍:中國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並呈逐年上升趨勢,盡管我們花了很大努力去控製腦血管病,但到目前為止腦血管病卻沒有被遏止的勢頭。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攀升和國家重大疾病一樣,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率增加,其增長率遠遠超出了國家經濟所能承受的水平。據調查,在2010年僅僅北京市住院患者就有十一萬人,全國住院人數可能會超過一千萬人數,所以對於醫改和醫保付費的壓力都是巨大的。腦血管病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始逐漸走向平台或者下降的趨勢,但中國卻在上升,究其原因可能來源於多方麵的。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是一個轉型社會,轉型時期不良生活方式很多;第二個原因是中國也是一個未富先老的社會,社會老齡化的壓力很大;第三個原因是中國整個醫療體係仍然不健全,臨床醫療規範還有待加強,幾方麵綜合因素了造成腦血管病目前的現狀。

  所以目前對於中國來講,解決腦血管病目前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麵下手,一個是公眾、政府和學術這三者之間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工作,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生率;第二個政府和醫院應配合共同做好腦血管病質量控製,降低死亡率,降低發病後的致殘率,提高醫療質量控製能力。臨床醫醫生要自覺學習規範的治療行為,學習指南,應用指南,縮小指南和臨床之間的距離。

醫學論壇網:從近幾屆的天壇會我們也看到,會議已經不僅僅是關注於腦神經方麵的研究,已經把關注點更廣的涉獵到了糖尿病、心血管等方麵,是否也就是說未來我們腦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將會向多學科綜合協作方麵發展?是否對臨床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呢?

王擁軍:今年的TISC主題最後一句英文是Cooperation(合作),也說明大會對於多學科方麵的關注。事實上,在各個學科都可能會有腦血管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會在心血管,內分泌在糖尿病,頸動脈狹窄可能在血管外科,房顫在心血管,這裏麵它涉及的危險因素控製是需要多科的努力,單純靠神經科醫生肯定不行,因為神經科醫生多數是針對已經發病的病人。對於腦血管病一級預防喝二級預防需要多學科的合作,例如沒有內分泌醫生的幫助,可能神經科的醫生對糖尿病的控製會有一些偏差,沒有心血管醫生的關注,神經科醫生對房顫之後怎麼做負率,這些都不是神經科醫生能夠做的事情。所以多學科的合作、交流平台的建立也是天壇會成立以來一直的宗旨,這個平台不僅是國內外交流的平台,也是國內多學科交流的平台,在大會上我們也邀請了其他如內分泌、心血管專業的專家來共同參與腦血管的防治工作。心血管是腦血管預防的真正的一級戰線,二級預防的治療是神經科醫生的責任。

醫學論壇網:此次會議特別設置了青年醫師論壇,可見我們對他們的關注度,但另外一個不能忽略的群體是社區醫生,您能談一談社區醫生在腦血管病防治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們未來如何推進腦血管病的社區知識的推廣和腦血管病的社區救治?

王擁軍:2年前我曾經做過一個腦血管病的社區指南,當時在指南的前沿上寫過兩句話:“社區是腦血管病防治的第一戰線”,“社區醫生是腦血管病防治的主力軍”。盡管可能我們聽課的時候更多是在大醫院聽專家在講,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都在社區。因此,社區的責任之一就是尋找高危患者,以方莊社區為例,它有十一萬人,但社區醫生卻清楚的知道社區中高血壓、腦血管病患者是多少,因此社區醫生相比而言更容易尋找高危人群,做好一級預防。社區醫生第二個責任是他們要學會識別卒中的早期症狀;社區醫生第三個責任是做好那些從大醫院就診回來患者的二級預防;第四個責任是配合患者做長期的康複。這是社區腦血管病的四個責任,在中國腦血管病防治中離開社區醫生肯定不行。像所有的慢性疾病一樣,腦血管病是典型的慢病控製,慢病的主戰場肯定是在社區,而不是在大醫院,大醫院隻是急性期治療的一個階段。腦血管病是一個典型的慢病,它既有急性期治療的任務,又有長期慢病防控的任務,所以慢病防控需要社區,需要疾控中心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醫學論壇網:請您為我們展望未來的天壇會。

王擁軍:首先,我希望未來TISC更國際化,盡管目前TISC已經成為國際腦血管病領域內最大的一個會議,但實際上它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主要表現在語言環境上,目前TISC仍然更多集中在中文,當然在國內的會議中文是必須的,但是我希望在未來會增加一些純英文的環境,這樣能中國和國外的醫生交流更為暢通。

  其次,我希望TISC平台未來更開放,因為舉辦任何會議都是為了搭建一個大家共同參與的舞台,我希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腦血管病方麵的國際專家,能更多更好更有效的利用這個平台做更為廣泛的交流。

  最後,我希望未來天壇會不要隻熱鬧在會議的兩三天時間,希望天壇會的影響持續在未來的實踐中,能形成網絡或者其他新媒體的形式,能長期把天壇會的思想持續傳遞給醫生。

  實際上在最近三年,我們一直嚐試舉辦TISC的網絡會議,便於那些不能參會的醫生方便的獲得TISC的信息。我想未來新媒體交流會更多,而傳統會議形式可能慢慢會弱化,我希望天壇會能抓住新媒體的時機,做好其他方式的更為直觀、有效、便捷的溝通。

關鍵字:王擁軍,TISC,卒中,天壇會,亮點,衛生部,美國,社區醫生,腦血管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