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的生物標記物

作者:陳曉婷 根據Arnim教授講演內容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5-10

inserted image

Arnim教授

  癡呆已成為世界範圍內越來越重的負擔,雖然中國目前的癡呆發病率比北美及西歐國家要低,但每年的新增人數較歐美為多,並且預計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呈顯著上升趨勢。

  其實,在臨床出現癡呆症狀數年之前,神經元及生物標誌物便已開始發生變化,如神經元完整性的破壞、澱粉樣斑塊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形成等。在此,Arnim教授主要就腦脊液Aβ下降和Tau蛋白升高的這種生物標記物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和探討。

  采用原子力顯微鏡對Aβ研究發現,Aβ單聚體沒有神經毒性,不與神經元結合;而Aβ42寡聚體與神經元可特異性結合,對神經元的毒性最強,同時,Aβ42穩定性很差,所以也對神經元造成很大的毒性。今後的研究方向將試圖通過提高Aβ42的穩定性達到治療目的。

  研究還發現,AD患者的腦脊液呈現Aβ42顯著下降和Tau蛋白顯著升高的特征。通過對腦脊液中Aβ1-42與Tau蛋白的比值,可在早期區分AD與對照組。因此,腦脊液診斷現在是德國癡呆新指南的一部分,具體方法是同時測定Aβ1-42與總Tau蛋白、或Aβ1-42與磷酸化Tau蛋白。推薦屬於B級水平,2B級證據。

  Aβ1-42和Tau蛋白還能很好地鑒別AD與抑鬱症。AD患者的Aβ水平顯著下降,而抑鬱症與對照組較高;AD患者的Tau蛋白水平顯著升高,而抑鬱症與對照組較低。但腦脊液Aβ和Tau蛋白對於區分不同神經退行性疾病所導致的癡呆價值有限。由此,德國癡呆指南提出,腦脊液Aβ和Tau蛋白可用於鑒別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導致的癡呆症狀,推薦屬於B級水平,1B級證據;但對於神經退行性癡呆與血管性癡呆的鑒別診斷價值有限,不足以推薦用於臨床實踐,推薦屬於B級水平,2B級證據。

  (根據Arnim教授在2011年北京國際神經病學會議的講演內容整理。會議專題http://zt.cmt.com.cn/zt/BICN2011/index.html。)

關鍵字:癡呆,生物標記物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