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人群中,鮮有研究探討卒中與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的相關性。我們既往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頸總動脈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顱內阻力的潛在血液動力學標誌物)較低與缺血性卒中相關。因此,我們在一個亞洲人群中研究了EDV和IMT與缺血性卒中發生率的相關性。
我們將竹東及樸子地區心血管病長期追蹤研究(CVDFACTS)中3175例成人(≥30歲)的基線數據與偶發缺血性卒中事件相關聯,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計算頸總動脈IMT較高和EDV較低的缺血性卒中風險比(HR)。
在中位隨訪9.85年間,184人發生缺血性卒中,發生率結果如圖1所示。與IMT位於最低三分位者相比,位於中間和最高三分位者卒中發生HR分別為2.03和3.87;與EDV位於最高三分位者相比,位於中間和最低三分位者卒中發生HR分別為1.94和5.31。校正年齡、性別及傳統危險因素後,IMT較高且EDV較低者較IMT較低且EDV較高者缺血性卒中風險升高1倍以上(HR 2.10)。
總之,在該台灣人群中,頸總動脈IMT和EDV可聯合獨立預測未來缺血性卒中風險,這也提示須在多種族中開展更多前瞻性研究以理解該結果的意義,特別是EDV的意義。
作者: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 Wen-Harn Pa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