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為營,解惑心源性腦梗死

作者:張利環整理,廣東省人民醫院黎勵文教授審校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4-07

  

      1.病例簡介

  病史 患者男性,56歲,4個月前因“反複活動後胸悶、氣促3年,加重伴間斷發熱1個月”住院,檢查發現“二尖瓣前葉、主動脈瓣贅生物形成並重度關閉不全,三尖瓣重度關閉不全,心房顫動(AF)”。此次因“頭暈4天,不能言語1天”入院,無頭痛、發熱、肢體活動障礙。

  既往史 4年前診斷為肥厚型心肌病(HCM)、AF,3年前發生腦梗死

  體檢 體溫37.3℃,血壓107/75 mmHg。神誌清楚,不能言語,右側鼻唇溝變淺,伸舌不能,軟齶上抬差,咽反射消失。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幹濕 音。心率82次/分,心律絕對不齊,第一心音強弱不等,心尖部可聞及收縮期3/6級、舒張期2/6級雜音;胸骨左緣3、4肋間可聞及收縮期2/6級、舒張期3/6級雜音;胸骨左緣4、5肋間可聞及收縮期3/6級雜音。四肢肌張力正常,右上肢遠端肌力5-級,餘肌力5級,四肢腱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入院檢查 頭顱CT提示左側額顳葉交界處陳舊梗死灶,疑右島葉梗死灶。

   

  2.初步診斷?進一步檢查?

  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朱文玲教授:患者5個月前發熱,超聲心動圖提示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贅生物,伴重度關閉不全,既往HCM及AF,應初步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IE)。本次因缺血性卒中入院,要明確是AF抑或IE栓塞所致須了解IE是否尚未治愈,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瓣膜破壞程度,主動脈瓣重度關閉不全是否有瓣膜穿孔,HCM是否為梗阻性。入院後須複查超聲心動圖,檢查血、尿常規,血培養,血沉及類風濕因子。注意患者體溫(入院時有低熱),皮膚、黏膜出血點,心髒雜音變化及脾髒腫大,眼底檢查是否有羅思(Roth) 斑。

  

  3.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

     

  圖 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舒張末內徑57 mm,左房內徑51 mm,左室射血分數(LVEF)64%。雙心房明顯增大,主動脈瓣左冠瓣、無冠瓣上見中稍強回聲團塊狀物飄動,分別為5.8×5.5 mm,6.2×3.1 mm,主動脈瓣開放尚可,關閉不攏;二尖瓣前葉瓣尖上絮狀稍強回聲飄動(9.8×5.8 mm),活動度較大。左室壁非對稱性增厚,左室中底段室壁厚度為前壁22.2 mm,後壁13.6 mm,間壁19.2 mm,側壁22.1 mm;肥厚心肌回聲增強,搏動尚好;右室壁厚度7.5 mm。超聲多普勒提示收縮期左室流出道可見高速血流,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反流,估測肺動脈收縮壓49 mmHg。

         

  

       4.診治經過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11.73×109/L(中性粒細胞73.2%),凝血象、血氣分析、心肌酶未見明顯異常,生化檢查高敏C反應蛋白(hs-CRP)11.9 mg/L,餘未見明顯異常。血培養(3次)未見細菌、真菌。

  診斷 腦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主動脈瓣贅生物形成,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重度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重度三尖瓣關閉不全),輕度肺高壓,心房顫動,心功能Ⅲ級,肥厚型心肌病。

  治療 青黴素640萬U,靜脈滴注 q8h;阿米卡星400 mg,靜脈滴注 qd;培哚普利2 mg qd;呋塞米20 mg qd;螺內酯20 mg qd;華法林3 mg qd;神經營養藥物。

  治療2周後患者可發音、伸舌、自行進食,神經係統症狀較前有所改善。為預防贅生物脫落再次引起腦梗死,決定手術治療。

  術中可見:心髒增大重度(左房++,左室+++,右房++,右室++);二尖瓣瓣葉增厚,前瓣贅生物形成(0.8 x1 cm)。主動脈瓣左冠瓣穿孔(直徑0.5 cm),無冠瓣上贅生物(0.7 x1 cm)。三尖瓣環相對擴大,左室流出道肌束肥厚,以間壁和前壁為主。

  外科行主動脈瓣置換術+二尖瓣置換術+三尖瓣整形術+左室流出道疏通。手術過程順利,二尖瓣、主動脈瓣切除物細菌培養陰性,術後繼續予抗炎、抗凝、利尿、強心劑對症治療。

  繼續原抗菌治療方案4周,複查各化驗指標,白細胞8.02×109/L(中性粒細胞47.03%),血沉35 mm/h,餘未見明顯異常。複查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舒張末直徑45 mm,主動脈瓣、二尖瓣人工機械瓣功能良好。(張利環整理,廣東省人民醫院黎勵文教授審校)

  

  5.疑問一

  血栓?菌栓?

  朱文玲教授:患者入院時有低熱、感染樣血象(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加)、血沉增快,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贅生物較大,擺動度大,雖然血培養陰性,仍應考慮IE尚未治愈,病程已5個月。盡管AF可發生腦栓塞,但患者左側心髒瓣膜贅生物較大,活動度也大,更應考慮IE贅生物脫落導致腦栓塞並發症,而栓塞現象更支持 IE的診斷[杜克(Duke)診斷標準中1個主要標準——瓣膜贅生物及瓣膜關閉不全,3個次要標準——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基礎,發熱、感染血象,血沉增快及腦栓塞可確診IE]。患者入院後接受了大劑量青黴素和阿米卡星治療。

  

  6.疑問二

  手術時機如何確定?

  朱文玲教授:患者經抗生素治療兩周後,接受了二尖瓣及主動脈瓣人工瓣置換術及左室流出道肌束切除術。術中證實二尖瓣及主動脈瓣較大贅生物,主動脈左冠瓣穿孔,也證實了瓣膜手術的必要性,術後繼續抗生素治療4周。IE手術適應證:心力衰竭、不可控製的感染及預防栓塞事件。2009年 歐洲心髒病學會(ESC)IE診斷治療指南更重視手術時機,建議有手術指征者於病情活動期早期手術,急診手術在24 h內,緊急手術在幾天內,擇期手術可在抗生素治療1~2周後進行。本例累及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贅生物較大,活動度大,栓塞事件發生後仍有擺動的贅生物,確有手術指征,血液動力學穩定可擇期手術。HCM的手術指征: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出現勞力性呼吸困難、胸痛、尤其是發生暈厥的患者,當心髒超聲和多普勒檢查證實梗阻性HCM,左室流出道壓差靜息時≥50 mmHg,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時,應予室間隔心肌切除術。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熊長明教授:為預防IE並發栓塞而決定是否手術通常十分困難,應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作出個體化選擇,而贅生物體積大小和活動、已發生栓塞事件、病原微生物種類及抗生素療程是影響手術決策的重要因素。2009年ESC感染心內膜炎診斷治療指南建議,針對下列患者應緊急手術(幾天內):①已發生栓塞事件的主動脈瓣或二尖瓣心內膜炎,贅生物>10 mm;②主動脈瓣或二尖瓣心內膜炎,贅生物>10 mm並預計可能發生其他並發症(心力衰竭、持續感染、膿腫);③贅生物>15mm。

  IE伴發神經係統並發症需要外科手術時,須注意以下兩方麵:①體循環過程中顱內出血風險;②瓣膜置換術後短期和長期抗凝的相關風險。術前頭顱CT篩查提示是否存在顱內出血對手術時機決定至關重要。對於近期有出血性卒中的患者,術中顱內出血風險顯著增加,術後死亡率增高,目前建議在其發生至少1個月後再進行心髒手術。而術前存在缺血性卒中對圍術期死亡率影響較小,可在72 h內行瓣膜置換術,但也有專家認為在缺血性卒中發生後10~14天後,再行心髒外科手術則更為安全。

  

  7.疑問三

  抗凝藥物如何使用?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黃元鑄教授:布朗沃德(Braunwald)心髒病學(第7版)指出,IE患者抗凝劑使用應遵循以下原則:①不論人工或自體瓣膜性心內膜炎,不主張用抗凝劑預防感染相關的血栓栓塞,因阿司匹林或華法林不僅未顯示可預防栓塞,且可促發顱內出血;②人工瓣性心內膜炎患者原使用抗凝劑者可繼續使用;③正在接受抗凝劑治療的IE患者一旦出現中樞神經症狀,即應停用抗凝劑並用相關藥物以逆轉其作用。本例患者有慢性房顫且心房明顯擴大,又接受了機械瓣置換,故為血栓栓塞的高危患者,感染完全控製後長期使用抗凝劑治療是必要的。

  熊長明教授:抗凝治療是一個難題,須慎重處理:①除高危肺栓塞外,應禁忌使用肝素抗凝,因可增加致死性腦出血危險;②如有明確華法林指征(如已置換機械瓣),應注意調整華法林劑量使國際標準化比率(INR)在有效範圍;③盡量停用或不用抗凝劑,尤其患者已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症狀;④須抗凝治療時,選用靜脈或口服給藥,避免肌內注射造成的局部血腫。

  朱文玲教授:IE瓣膜贅生物固然可發生栓塞,但細菌性栓子不予抗凝治療,因其無效且可能引起出血並發症(細菌性動脈瘤破裂腦出血)。該患者有永久性AF,根據CHADS2評分,患者有腦梗死史評分2分,對於評分≥2分的患者應予華法林長期抗凝治療。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徐安定教授:患者有心房顫動(房顫)、腦梗死病史,屬心源性腦梗死複發高危人群,應長期口服抗凝劑(OAC),國際標準化比率(INR)控製在2~3,作為二級預防抗栓措施。4個月前患者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IE),本次再發腦梗死,是否繼續合並IE對選擇是否抗凝治療至關重要。患者本次入院合並IE的依據並不充分,雖既往有相關病史,但在感染控製後、合並瓣膜疾病及房顫的情況下使用OAC預防栓塞事件複發相對合理。

  但基於以下3條理由,本人對患者在發病後立即使用華法林(3 mg qd,後續是否根據INR水平調整劑量不清)持不同意見。①腦梗死急性期抗凝(包括心源性)目前被基本否定。雖對較輕的患者可盡快從早期抗血小板轉為標準OAC治療(可早到發病後2~3天),但若為大麵積梗死,為避免嚴重出血轉換,一般認為應在2~3周後才從抗血小板轉為OAC。患者CT尚未顯示與此次發作相關的陽性表現,從現有資料看,雖不能排除後循環梗死可能,但至少應該不是大麵積梗死;②患者入院時不能排除IE(體溫37.3℃,血象高,瓣膜表麵贅生物,新發栓塞事件)。幾乎所有指南均將IE視為抗凝禁忌證,至少應在感染控製後才能開始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及外科手術才是防止IE栓塞事件的重要手段;③患者入院時應已考慮盡快手術,而術前使用華法林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美國卒中學會2011年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指南和美國胸科醫師學會2008年指南推薦,對因手術需要短暫停用OAC的高風險人群,使用足量低分子量肝素作為過渡治療(Ⅱa/C),避免停用OAC帶來卒中複發的高風險。

  患者有機械瓣膜及房顫,在充分抗生素治療基礎上,為防止栓塞事件發生,術後開始長期使用OAC是合理的選擇。

  在本欄目上期,專家就1例未致明顯心律失常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進行了討論,引起廣泛關注。現摘錄部分讀者反饋意見,並邀請專家進一步探討,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裨益。

  ■ 互動區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劉保民:ARVC是主要累及右心的遺傳性心肌病,臨床對其認識尚不充分。本欄目上期(2月24日C5)所提供的病例,能否在行病理檢查前作出正確診斷,除黃峻教授談到的仔細分析臨床資料、采用正確臨床思維外,也可借助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心髒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結果。ARVC在這3方麵均有其特征性改變,結合筆者經驗,現將超聲檢查特點總結如下:①右心室腔及右室流出道明顯擴大,左室不大;②右室壁變薄,回聲增強,運動減弱;③可繼發三尖瓣關閉不全,其反流麵積較大,但反流速度不高(原因在於右室收縮無力),提示無肺動脈高壓;④肺動脈內徑正常而不增寬,與擴大的右室流出道形成明顯反差(見圖)。欲了解更多,請參考《歐洲心髒雜誌》[Eur Heart J 2010,31(7): 806]。

  醫生如能把握以上要點,亦可作出ARVC診斷。據歐洲心髒病學會診斷標準,超聲心動圖對ARVC診斷的敏感性為75%,而其特異性可達95%。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張健教授:超聲心動圖對ARVC的診斷受影響因素較多,其結果提示右室流出道有結構的改變,特別是有瘤樣膨出、流出道變寬等可提示ARVC。MRI的檢出率可能稍高一些,但亦受技術人員水平的影響。

  2004-2007年間,在42例心髒移植術後患者中,有7例病理診斷符合ARVC,而臨床僅診斷1例。這些患者都經過了非常仔細的病史、臨床檢查、一係列影像學檢查,但檢出率仍很低。經過臨床、病理和影像科室反複討論學習,積累經驗,隨後我們對該病的診斷率提高了很多。然而,ARVC的診斷基點是什麼?是基於電生理、影像學特點,還是病理學特點?這些似乎都與臨床實際情況有所區別。例如:病理檢查發現患者右心有顯著纖維脂肪浸潤,左心輕度受累(較典型的ARVC),但臨床上卻可能找不到ARVC的特點,沒有家族史、突然以嚴重全心衰竭起病(左心衰竭更顯著),沒有典型的心電圖、影像學等改變,因此,ARVC這一名稱是否能夠用在這些患者上?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本人認為,將來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ARVD)或右室心肌病都有被進一步分類的可能。  

  

關鍵字:解惑,心源性,腦梗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