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一項研究顯示,歐洲卒中患者中,有明顯比例存在顱內動脈狹窄(ICAS)。特別是,多數的ICAS被觀察到存在於後循環,這可能意味著預後更差。遠端動脈ICAS主要為非鈣化性。非鈣化性ICAS與紅細胞沉降率的關聯可能提示,炎性細胞因子在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中有突出作用。研究報告2011年3月3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卒中》(Stroke)雜誌。
這項研究通過CT血管造影,旨在評估歐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是否存在ICAS(≥30%管腔狹窄)及其分布。ICAS被分為有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同時評估是否存在鈣化。
結果顯示,共有786例患者入組;其中,288例患者有ICAS。最狹窄的ICAS(n=194/288,67%)位於後循環。786例患者中的59例(8%)ICAS為有症狀性。基底動脈及Willis環旁動脈的ICAS主要為非鈣化性。除了年齡、性別和一些傳統的腦血管危險因素,紅細胞沉降率與存在ICAS(OR 1.20)、特別是存在非鈣化性ICAS(OR 1.20)獨立相關。